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
目前,团省委和团市委共同在小张露的家乡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关爱留守儿童
8岁的张露走了!
8日凌晨3点,张露眸子里透露出的最后一丝光芒在疾病的折磨中渐渐熄灭。
张露的父亲在昨天中午给记者打来电话,“我知道孩子想说什么,她想说她爱我们,想说在生命的最后时间她感到很幸福,可她没能说出来。”父亲张学军泣不成声地说,“张露的幸福是社会上那么多好心人给予的,我想请你转告这些好心人,他们不仅让张露得到了幸福,也让鱼坝村的60多个留守儿童都得到了以前没有的幸福!”
幸福
她在爱的怀抱微笑离去
本报是最先关注张露的新闻媒体。今年4月10日,在得知家住邛崃夹关镇鱼坝村的留守儿童张露因患罕见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5b型、在生命的最后时段终于盼回在外打工的父母团聚、享受阖家欢聚的幸福后,记者立即前往采访。至今,张露那双澄澈的大眼睛、脸上那甜甜的微笑,仍深深印在记者的脑海中。
4月11日,本报的报道《最后的读书声飘扬在农家屋檐下的课堂》刊出,张露的故事打湿了读者的眼睛,小小年纪的她对幸福的满足、在疾病面前显示的坚强,以及对亲人、对老师同学、对社会上关心她的人报以感恩的心,让更多的人向她投来关注的目光。人们给她捐款捐物,有单位带她到成都参观动物园、科技馆,想尽办法让她感受到人间的温情。“她回来后跟我们说,那么多人爱她,她已经非常幸福了。”父亲张学军说。
半个月前,张露的病情逐渐加重,依偎在父母怀中的她仍然在说:“爸爸妈妈,我爱你们,我也爱大家。”前天凌晨3点,8岁的张露带着爱、带着对幸福的满足,永远告别了人世。
遗憾 她没能看到姐姐一眼
就在张露去世前几个小时,她想她的姐姐了。姐姐杨晓娇在县城上高中,每周都会回家陪妹妹。杨晓娇说,她的回来是妹妹感到最高兴的时刻,她让姐姐给她讲学校里的事情,尽管病痛折磨着她,但听姐姐讲学校里发生的事情时她会全神贯注,甚至忘记痛苦。但她没能等到姐姐回来就闭上了眼睛。“我了解孩子,没能看到姐姐,可能是她最大的遗憾。”张学军说。
张露还有一个遗憾让父母揪心。那是在5月中旬,西南航空公司看到本报的报道后,希望能满足孩子一个愿望。张露说,她早就梦想坐一次飞机。西南航空公司决定给她一次机会,但要医院出具一份关于患病情况的证明。但几家医院都考虑到孩子的病情很重,他们没能出具这份证明。
张露也觉得遗憾,但她用笑容掩藏了自己的遗憾,她说:“我能拍那么多漂亮的照片,已经很满足了。”六一儿童节那天,邛崃市的一家摄影店找到张露家,表示愿意免费为她拍一套照片。张露第一次和爸爸妈妈拍全家福,而且第一次拥有了一套漂亮的艺术摄影集。在她去世之前,她对父母说:“如果我不在了,你们翻翻我的影集,我就在你们身边。”
今天 全村留守儿童受到社会关注
张露在去世后3小时就被埋葬了,那时天还没亮。“我不想很多人在她的面前痛哭,她永远都是坚强的,虽然她已经走了,但还是应该继续享受没有悲伤的幸福。”父亲张学军说。他天亮后才去了学校,把张露去世的消息告诉了老师。成都下派夹关镇的驻村干部蒋婕说:“在张露的身后,如今,全村的留守儿童离亲情更近了。”
正是张露的故事让人们知道了鱼坝村留守的儿童们,渴盼亲情的儿童们受到了全社会的强烈关注。在本报的报道见报后,团省委和团市委共同为鱼坝村留守儿童设立了一个“留守儿童之家”,“家”中不仅有各项娱乐设施,还有专门为他们提供的亲情电话,让他们随时能与父母联系,让亲情得以靠近。
成都大学等高校的志愿者们主动表示愿意和鱼坝村的60多个留守儿童结成对子,给他们提供更多心理上的帮助,让他们感受到更多的快乐。六一节前夕,省总工会专门为鱼坝村的留守儿童们启动了一次爱心活动,组织他们到成都旅行。在当天,孩子们不仅得到了从来没有得到过的节日礼品,还得到了由新希望集团赞助的1万元的亲情电话卡……
留守儿童得到了更多的幸福,幸福一直持续着,蒋婕对记者说,夹关镇正在开展各种培训,尽量让孩子们的父母就地实现就业,目的就是让他们和孩子更近,让孩子离亲情更近。
本报记者 邓晓洪
记者手记
博爱让更多人来分享
张露的故事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白血病患儿的故事,从上一次的报道到这次的报道,我们的目的也并非只是单纯地关注这个白血病儿童,而是希望让更多的人来关注渴盼亲情、渴盼幸福的留守儿童。
就在4月11日,本报的报道《最后的读书声飘扬在农家屋檐下的课堂》刊出后,其他媒体也跟进了对张露、对鱼坝村留守儿童的关注。成都电视台《今晚8∶00》、四川电视台以及《中国青年报》等等都作了详细地报道。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不仅是鱼坝村的留守儿童,还有全国各地的留守儿童,为他们提供情感与幸福的活动纷纷展开,爱画成一个个同心圆,断断续续的爱终于连接起来。
如今,坚强的张露带着幸福离开了人世,但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爱仍在继续,他们享受的幸福仍在继续。人们已经明白一个道理,帮助一个人固然是爱,但若能把爱上升为博爱,让更多人来分享这份爱,这才是最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