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抓好重点耗能企业节能工作班
程农
在省委、省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我省经贸系统和工业企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节能降耗工作的方针、政策,深入开展节能降耗。2006年节能工作取得积极的进展,为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打下一定的基础。
但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我省节能降耗工作面临的问题和矛盾还很多,任务还很艰巨,形势还很严峻,总体情况不容乐观。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较快,节能减排认识不到位、责任不明确、措施不配套、政策不完善、投入不落实、协调不得力等问题仍十分突出。必须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一是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继续推进煤炭、电力、化工、有色、冶金、建材等重点行业的产业升级,使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坚持市场导向,鼓励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加快发展轻工业,继续巩固烟酒工业,积极支持民族制药、旅游商品、特色食品等特色产业做强做大,形成规模效应。努力振兴装备制造业,重点扶持新材料、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
二是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关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严格执行高耗能行业准入条件,坚决避免盲目建设高能耗、高污染、低水平的项目。坚决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实施差别电价等政策措施,限制和淘汰高能耗产业中的落后生产能力,降低此类行业的能耗水平。
三是从源头上把关,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管理的规定。各级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审批、核准或报请上级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审批、核准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项目申请报告必须包括节能分析篇(章);对未进行节能审查或未通过节能审查的项目一律不得审批、核准,不得开工建设。
四是加大节能技术进步和节能减排投入,围绕国家十大重点节能工程,针对电机节能、绿色照明、工业炉窑改造等量大面广的领域,选择一批先进的节能技术和产品加以推广应用;同时进一步加大省技改资金支持节能减排的力度,对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等重点节能减排项目,给予重点扶持,通过政府投入对社会资金的引导,加大节能减排投入。
五是突出抓好重点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继续深入开展“521”节能降耗工程。认真抓好省重点监控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加强能耗统计和监测,督促企业做好能源审计报告和节能规划的编制和审核,查找能源损失原因,挖掘节能潜力,指导企业科学合理用能,各地区也要突出重点工作,抓好本地区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
今年是全国第17个节能宣传周,重点耗能企业要自觉宣传和贯彻国家节能减排的方针、政策,组织开展好争创节能先进企业、先进个人活动,宣传企业节能规划和目标,宣传节能典型经验,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动企业节能管理和技术进步,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把“节能减排、科学发展”落到实处。
(作者系贵州省经济贸易委员会主任)
节能减排科学发展建筑节能势在必行
高国富
建设领域要围绕建筑节能、城市公共客运交通、路灯照明等,落实目标责任制,着力抓好节能减排工作。
切实抓好建设领域节能目标的落实,严格实行节能目标责任制。要分解细化节能目标,建立考核制度,落实到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从以下几方面加快工作力度:一是加强新建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过程的监管,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严格执行节能50%的设计标准,达不到节能强制性标准的,设计审查不通过,不发施工许可证,不准投入使用,不准办理产权证书。未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的工程项目一律不得参加优秀工程等评选。二是积极稳妥启动建筑节能改造。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试点。三是积极探索公共建筑节能新机制,逐步建立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能耗统计、能效审计和披露制度,对新建公共建筑实行能耗标识。四是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五是抓好城市公共客运交通、城市路灯照明、垃圾污水处理、给排水等节能工作。建设便捷、高效、节能的公共交通运输体系;广泛应用节能型灯具和高效节电新光源;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分类收集处理;大型公共建筑及住宅小区逐步推广中水回用系统。
加强建筑节能实施过程的监督,组织开展建筑节能专项检查。重点检查建筑节能政策的贯彻落实,节能设计标准的执行情况,设计图纸是否符合节能设计标准,施工图审查机构对相关强制性条文是否严格把关,施工过程是否落实节能标准,监理和有关行政监督是否到位等。
积极组织科技研发,加大建设领域节能技术应用力度。采取政府指导、企业参与、吸引社会资本等多元化筹资渠道,加大对建设领域节能科研投入,加大节能应用技术的研发,重点突破如外墙自保温、高层建筑外墙外保温、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可再生能源应用、建筑能耗评估等研发,提升建筑节能总体水平和档次。
加强宣传培训力度,提高全社会节能意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建筑节能宣传活动,提高人们对建设领域节能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组织开展建设领域节能专业技术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建设领域节能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能力。
(作者系贵州省建设厅总工程师)
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
何浩明
宏福公司是一个大型磷化工企业,资源消耗多,废物产生也多。2000年以来,公司积极解决历史遗留的“三废”污染问题,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围绕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减少废物排放,加大技术研发和改造投入,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加强节能降耗改造,实现能源梯级利用。坚持技术进步节能的方向,与四川大学合作开发“磷酸二铵(DAP)尾气净化联产磷酸一铵(MAP)清洁生产技术”,在低温磷酸预浓缩、自热法生产MAP等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实施MAP料浆扩能和低位热能利用改造,实现磷铵综合能耗下降,尾气排放减少。实施磷酸二铵“煤代油”烘干改造、锅炉引风机高压变频调速改造、硫酸副产蒸汽余热余压发电等项目,实现能源合理利用和梯级利用。
抓好“三废”资源化,逐步实现“零”排放。在废水资源化方面,按照“低质低用、高质高用”的原则,对各类外排水按用途回收利用,减少取水和排放总量。今年,通过回收利用污水处理站中水等措施,可实现减排废水300m3/h;利用自主研发的浮选剂和酸性废水选矿技术,对350万吨大型选矿装置实施酸性废水选矿改造,项目已列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项目,争取年内建成投产,年可利用酸性废水330万吨,创经济效益达6000万元,实现节水环保双丰收,为2008年全公司实现废水零排放打下坚实基础。在烟气资源化方面,利用产学研联合开发的“可资源化活性焦干法烟气脱硫技术”,建成国内第一套活性焦干法烟气脱硫技术工业示范装置,将热电厂燃煤锅炉烟气中SO2回收生产硫酸,年回收SO2 1.6万吨、生产硫酸2.6万吨。在废渣资源化方面,建成年产10万吨磷石膏制水泥调凝剂、50万m2磷石膏砌块、1万吨建筑装饰石膏粉等示范项目,以及年产10万块粉煤灰砖项目。并研究探讨磷石膏规模化利用技术。
加大结构调整,发展精细化工。在做大做强磷复肥产业的同时,围绕磷及磷伴生资源综合利用和深加工,发展精细化工,提高产品附加值。采用引进技术与自主开发技术相结合,建成年产10万吨湿法磷酸净化项目,与热法净化磷酸相比能耗降低55%,填补国内湿法磷酸净化生产空白。回收利用氟、碘等资源,建设2万吨氟化工装置和碘回收装置,生产无水氟化氢等产品,开辟工业提取碘资源的新途径。
完善管理制度和网络,强化节能管理。加强制度机制建设,健全管理网络,完善能源计量,夯实管理基础,实行目标考核。今年,将“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责任按年度和单位层层分解,并与各单位月薪金挂钩,严格考核兑现,提高员工节能意识。并安排200万元资金用于能源计量设施改造。
(作者系贵州宏福实业开发有限总公司董事长)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实现废水资源化
柳健康
中铝贵州分公司是一个大型铝工业联合企业,也是一个耗水大户。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碱废水、灰渣水、含油、氟废水以及生活污水原来是混合排入厂区外的洗马河、猫跳河等河流,再经乌江汇入长江。历史上大量工业污水外排曾造成周围农田及下游河流不同程度的污染,也浪费了大量废水资源。
公司坚持以保护环境、提高企业形象、承担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为己任,把废水作为资源看待,从传统的末端治理转变为从源头控制、综合治理。按照“控制废水产生、完善废水处理系统、开发利用再生水”的治水原则,将废水处理回用与各生产工艺紧密联系起来,开发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再生水水质,实现废水资源化,探索出铝工业废水治理和利用的新模式。一是抓源治本,控制新水消耗,减少污水产生。采取“控制用水总量,完善计量装置,新水定额考核”措施,核定各单位年度用水总量,纳入经济责任制考核;清理各种用水管路,防止锈蚀、泄漏、串水等,配齐各单位新水、循环水等用水计量器具,为财务成本核算、指标分解考核提供准确依据;根据工艺用水水质要求,完善循环水系统,加强液量平衡,减少废水的产生。二是改造废水处理系统,改善再生水水质。为保证再生水的水质满足回用要求,先后实施了氧化铝废水、东片区(电解片区)废水、热电厂锅炉冲灰水等废水处理回用改造,特别是2006年投运的“东水西调”节水减污工程,将东片区富余的再生水调往西片区(氧化铝片区)利用,实现东片区废水零排放,并将厂区外生活污水抽回处理后利用,取得150m3/h的节水效果。三是开发再生水用户,实现废水资源化。按照“高质高用、低质低用、特质特用”的原则,建立再生水供水管网体系,用户达到四大类100多个点,使处理后的再生水全部回用。自主开发的再生水洗涤氢氧化铝产品的技术为国内首创,既节约新水,又利用余热,开辟了再生水利用的新途径,实现了节能环保。
通过铝工业废水零排放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完成改造项目100余项,投资共3500多万元,实现日处理废水6.42万m3,2006年实现全公司废水零排放。2004年~2006年三年实现环比节水近1000万m3,创造出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各项技术经济和环境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
我们的经验是:思想认识是方向。要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企业发展与国家政策结合起来,统一认识,形成合力,全面推进。领导重视是关键。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确保决策高效执行、目标如期实现。技术创新是基础。结合工艺流程,因地制宜,自主开发节水、治水和再生水利用工艺技术,确保再生水满足生产要求和全量循环。制度管理是保障。建立节水、治水、再生水利用的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促进企业管理上台阶。经济效益是动力。通过实施废水零排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也是企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十一五”期间,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走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之路,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作者系中国铝业贵州分公司副总经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