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兴文
晚上11点睡觉,早上4点钟起床,刘君伟接受记者采访时略显困意。
“正忙着栽树,不抓紧点儿怕苗木干巴了,影响成活率。”
42岁的刘君伟是双城镇长勇村党支部书记,当了20年的村干部,有10年是村支书,掌控着808户村民的生计大权。
住在村里的百姓,到过村里的客人,都会评价刘君伟没有白忙碌。
开发区里的常客
长勇村里的大工头
长勇村原有1.1万亩耕地,由于毗邻双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相继有2500多亩地被征用。
从大局出发,刘君伟支持征地。从村民利益出发,刘君伟是进区企业的常客。
企业一进区,刘君伟保证是第一个找企业的人,他的话题就一个:“你们用什么样的工人,我从村里给你们找。”长勇村2000多劳动力,青壮年的有1000多人。与其让他们到外面去打工,还不如就近上开发区。
由于是常客,刘君伟最了解企业用工信息。他又是个“大工头”,每个劳动力啥样儿心里最清楚,合适的送去立即能上岗,不太合适的,他又千方百计地肯求企业给培训培训。从2003年起,刘君伟把1000多村民送进了开发区,人均年工资最低8000元,是全村种地收入的8到10倍。
要想富裕农民首先就要减少农民。刘君伟说,这话拿到长勇村来一点儿不假。
公共汽车进村来
一年节约百十万
长勇村离双城仅几里地,但隔着102国道交通却不太方便。
2001年,作为双城市人大代表的刘君伟提议:能不能把公交车开进长勇村。他算过一笔账,长勇村每天有600人进城,若打车来回6元钱,若坐公交车来回仅两元,一天就节省2400元,全年下来就是八九十万元。
双城市政府领导立即派有关部门调查,没几天城镇的2路公交车就进了村里。
交通一便利,长勇村进城的人就更多了。不少村民刚开始还城里村里的通勤,后来干脆在城里扎下根儿,长勇人在城里开买卖的不下10来户。
农民也要闯市场,刘君伟率先建工厂。在他的带动下,有60多户村民开办了小作坊及货物运输。有一半的经营户,从立项到办执照,都是刘君伟一手帮助操办的。
无工不富,刘君伟粗略地算过,村民的各项工商业,一年能纯增收400多万元。
大半耕地种“两瓜”
一茬能顶好几茬
长勇村是典型的城郊村,种地当然要想着城里人的需要。
刘君伟请来农技人员,利用科普之冬、科技大集等形式,引导村民种两瓜(香瓜、西瓜)、油豆角、黏玉米及小杂粮。现在,长勇8000多亩耕地,有4500亩调整为种植经济作物。
长勇村的两瓜和油豆角在双城种出了名,一垧地两瓜的收入近两万元,一亩油豆角的收入就是3000多元,比种大包米的效益要高10来倍。有的村民还在大棚里搞立体栽培,春天套种草霉,秋天套种“蘸酱菜”,收入翻了番。
像双城市大多数村屯一样,长勇村也是奶牛专业村。但刘君伟却打破套路,在村里建起了奶牛小区,从长春引来“吴太集团”进行示范养牛。一来让村民学习先进的养牛知识,二来也为村集体增加了收入。奶牛小区每年为村里上缴租金1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