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
30岁的周永发是金堂县转龙镇桑园村的一位普通桑农,做了近十年桑蚕的他如今搞起了兼职——养鸡场的饲养员。每天清晨,周永发的第一件工作不是护理院子里的桑树,而是为育雏室里的5000只鸡宝宝提供清扫、喂食、调温等“星级服务”。
| |
桑园养鸡 农民淡季也忙活起来
和桑园村的大多数村民一样,周永发一家也算得上蚕桑世家,家中的两亩多田地,已经种了几十年的桑树,“种桑养蚕,是本地的传统产业,也算是一份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但是,桑蚕业毕竟有盛有衰,受真丝市场的价格浮动,农民每年的收益也有高有低。”此外,由于桑树每年的生长时间大约只有5个月,在大多数的时间里,桑树园只能闲置起来,无所用处,“那些时间,不少村民会选择外出打工,收入也很不稳定。”
这样的局面直到今年3月发生了改变,5000只鸡宝宝的到来,让周永发一家在淡季里也忙活起来,“引进鸡苗之后,完全可以利用桑园的空间发展养殖业,切实做到有效增收。”周永发告诉记者,引进的鸡苗将朝原生态的土鸡方向发展,每只鸡长到0.5公斤左右的时候,就将其放养至桑园,让它在桑园的天然环境下生长,以其中的昆虫、草类为食,而因养殖产生的鸡粪也将转化为有机肥,供桑树吸收,“鸡的活动频繁了,患病率也会降低很多,不用打针不用吃药,这样的鸡才叫真正的‘原生态’!”
事实上,桑园村里请来的鸡宝宝也绝非等闲,它们是专门从广西柳州空运过来的柳麻鸡,在成都市场可谓稀有品种。记者在育雏室里看到,整齐排列的鸡笼里,鸡宝宝已经长到了10来厘米高,再有3个月便可长为成鸡,“这些鸡可不是‘饲料鸡’,它们最多也只能长到3公斤左右,但它们的身价可比普通鸡高出不少!”周永发说。
种桑养鸡 为农民致富开辟新路
“桑禽互补,种养并举”,转龙镇党委书记易志坚用这八个字来概括未来的发展战略。易书记告诉记者,之所以看中发展土鸡养殖,主要还是根据当地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在本镇,一共有11000亩的桑园,桑蚕历来是这里的主要产业。众所周知,桑树一般都是不打农药少施肥的,这也为发展生态养殖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易书记告诉记者,今年3月,镇政府正式与成都金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合约,在桑园村开办养鸡厂,并承包了1216亩桑园,作为柳麻鸡生态养殖厂,目前已经首批引进了5000只雏鸡,下月还将引进3000只。在这过程中,村上集中农民的土地,以入股的形式转给公司,通过这样的举措,村民也得到了很大的实惠,他们除了享受土地的租金外,还可以直接受聘于公司,在自己的桑园里养鸡,然后将成鸡转于公司,获取打工收入,“目前,农民一亩地的收入大约在900元左右,如果按这样的战略发展,这个数字至少可以提高到2200元左右。”
除此之外,农业公司的进驻,也为发展当地的基础设施,解决就业等问题提供了便利,“目前,光建厂就提供了50个就业机会,将来投入生产之后,还需要更多的人手。这对于解决农村就业,也是一大帮助。”易书记说。
本报记者 杨甦 朱光泽 摄影 何海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