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涨奶价降,山阴奶农泪别致富“老搭档”
今年,山西著名奶牛养殖基地―――朔州市山阴县的奶农们一筹莫展,由于饲料价格大幅上涨,他们不得不忍痛将奶牛低价卖掉或当肉牛屠宰掉。在整个产业链中,为什么总是最末端也是最脆弱的环节,承受产业和技术的双重风险?
奶农:忍痛卖牛
6月5日中午,烈日炎炎,山阴县前张堡村村民郭二林还在午休的睡梦中,就被记者的敲门声惊醒,拴在他院子里的几头奶牛“哞哞”地叫起来。
| |
“成本太高不能养了,能卖的都卖了,只保留了几头产奶量大的,其余的全当肉牛卖掉了。”郭二林连声叹气。郭二林原有19头奶牛,从今年4月份开始,他已经卖掉了10头牛。
当天上午,郭二林以4000元的价格把一头养了10年的奶牛装上了牛贩子的车。看着牛贩子拉走牛的那一刻,郭二林心里阵阵酸楚。
郭二林对记者说,这头奶牛是他1984年以1600元买回来的第一头奶牛产下的牛犊,刚生下牛犊,老奶牛就死了。所以,郭二林觉得这头牛像个苦命的孩子,于是给它取名“欢欢”,希望它能健康成长,郭二林一家人都对它倍加呵护。尽管后来奶牛品种几次改良更换,可郭二林一直没舍得卖掉它。
然而,“欢欢”没能熬过今年的饲料涨价风暴。“从去年年底开始,饲料价格就翻着筋斗往上涨,几乎十几天一个价,先是玉米涨到了1.5元/公斤,麻饼2.2元/公斤,可奶站的收购价格却不涨反降,从原来的1.85元/公斤,降到现在的1.66元/公斤,跌破了政府定的最低收购价1.70元/公斤。这样算下来,我这十多头奶牛,一年要亏掉近2万元。这还不算电费、防疫费、人工费用等等。”郭二林一边说着,一边给记者算起账来。
山阴县前张堡村,家家户户都养着奶牛,奶牛的总数已经超过了这个村庄的人口数量,成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而因为饲料涨价,今年村里已经有三家农户卖掉了自己的全部奶牛。
在山阴县西寺院村,养了十多年奶牛的刘志喜对记者说,他最多时养过16头奶牛,现在只留了6头。“产奶30公斤的奶牛一天就要吃15公斤的精饲料,成本大过了收益,养不起了。”刘志喜一脸无奈。由于他的奶牛中有10头“吃闲饭”,一年毛收入5万多元,收支相抵,每月赔1800元,他被迫卖掉了奶牛。
奶站:处境尴尬
奶牛养殖是精细劳动,每8个小时要喂草、喂料、饮水一次,天天如此。每头成牛每年要挤奶8个月以上,这期间每8个小时要赶牛到奶站挤一次奶,不管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农民与奶牛朝夕相伴产生了感情,卖牛实在是被逼无奈。
“牛奶公司的原奶收购价格到底是多少,我们无从知晓,只知道收奶站的价格。按道理,饲料成本上涨了,原奶也应该跟着上涨,可是收奶价不涨反降,到底是谁控制了收奶价格?”刘志喜问。在采访中,很多奶农都表示了这样的疑问。他们怀疑,自己的损失会转化为奶站的收入和乳品企业的利润。
奶站经营情况又如何呢?6月6日,记者分别前往马营庄乡和西寺院村的几个收奶站采访。西寺院村建有大小5个收奶站,分属于三个大的乳制品企业。马营庄乡马营庄村也建了三个奶站,奶牛数量减少后,这些奶站都处在“吃不饱”的状态。西寺院村一奶站的负责人何建国对记者说:“这个奶站曾负责向古城乳业、伊利集团输送原奶,奶牛减少后,每天只能收到不到原来一半量的原奶,无论是奶农还是收奶站都不挣钱。”
山阴县奶站建设布局极不合理,大量的重复建设导致奶站成本高、效益低。奶站数量多了就存在“内部竞争”,收奶站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得不压低收奶价,或者采用其他方法勾兑原奶,以满足企业对原奶质量的要求。然而在收购奶农牛奶的问题上,他们的意见是一致的:不涨价。
朔州市共有四百多个奶站,目前在经营上,都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
企业:降价竞争
据统计,2005年底,山阴县全县奶牛存栏数有6.85万头,在公司+奶站+农户的模式下,农民从奶牛养殖中得到了实惠,2006年,全县奶牛又增加了一万余头。
有数据显示,2005年山阴县农民人均收入为3388元,是朔州市农民增收最快的县,同时还成为山西省增加农民收入先进县,当时有人把山西的山阴县与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市同比,称山阴县是“山西乳都”。
但好日子似乎总是那么短暂。经过“疯涨”后,奶业开始频繁震荡,奶牛市场低迷,奶价下滑,奶农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奶牛的主要饲料―――玉米的价格一路上涨,其他饲料也上涨30%,高涨的成本让奶农们始料不及,他们期望奶站能提高收奶价格,但是牛奶收购价不涨反降,迫于养殖风险,奶农们开始卖牛。
也就是这个时候,大量的牛贩子涌进每个村落,整车整车的奶牛被运往河北、北京等地一些肉制品企业,奶农们眼睁睁地看着曾经1万多元的奶牛现在仅能卖到4000―5000元。与奶农户的愁苦无奈相比,牛贩子则一脸笑容,他们见人就问:“你家有牛卖吗?”
原奶收购价格为何持续走低?记者在山阴县一些农村看到,许多奶牛只在奶农自家的房前屋后就地喂养,卫生条件、饲养条件都极其简陋,这样的饲养方式无法保证原奶质量,常被奶站拒收。这也是造成原奶收购价格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
另外,由于奶业市场竞争激烈,各乳品企业为了抢占市场大打价格战,一瓶牛奶价格还赶不上一瓶饮用水,再加上奶源过剩以及进口奶粉的冲击,大型奶业公司为保住市场都不敢提高奶制品价格,一些中小企业更是力不从心,只能选择降低生产成本―――鲜奶收购价来赢得一点利润空间。
对这一问题,朔州市奶业协会会长卫占成也不愿意多说,他表示“问题很多,做起来很难”。朔州市奶业协会多次与几家奶业加工龙头企业协商提价事宜,但企业并不买账,依然联手维持当地政府5年前制定的最低保护价―――每公斤1.7元。提不提价是企业自己的事,政府无权干涉。他告诉记者:“奶农们已经很脆弱了,经不起折腾了,眼下正是奶牛产奶季节,我们正与企业商量,把奶农手中的奶全部收购,以尽量减少奶农们的损失。”
政府:还需调控
饲料涨价,农民没办法!原奶收购价不涨,农民也没办法!在这条长长的产业链条上,分散养殖的奶农作为链条的最末端,也是最脆弱的环节,却承受着整个产业链产业和技术的双重风险。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今年居高不下的猪肉价格,因为去年猪肉过剩,价低伤农,农民们锐减猪的存栏数导致今年的猪肉价格疯涨,让老百姓对“金猪”年体会深刻。如果奶农们疯狂卖牛,未来奶业是否也会进入一个“金牛”年?
令人担忧的是,面对风险,农民们不知道如何来保护自己,山阴县奶农卖牛事件就彰显出农民的处境与无奈,在价格机制上,奶农只能是被动的接受者,没有任何话语权,屠杀奶牛是他们不得已的选择。
对这一现象,有专家指出,中国乳业现在是无序竞争,大企业获得垄断性暴利的手段就是向奶农压价。数据显示,过去6年中国奶业在取得年均增长23%的骄人成绩时,作为产业链条利益的末端,奶农所占利润比例不到10%。
奶牛市场低迷,奶价不涨饲料涨,均对奶牛养殖业造成冲击。本来,奶农、奶站、乳制品加工企业都应该从乳品产业链上受益,可现状却是全都越过越艰难,奶农养牛赔钱,奶站利润很低,乳品企业猛打价格战。是奶源过剩?还是政府没有及时给予指导?如何才能使奶牛养殖业健康发展,各方都从中受益。
“技术、信息服务不到位,许多奶农高投入低产出,现在农民放养奶牛还是房前屋后的圈养方式,以玉米和麻饼以及精饲料来喂养,这样是无法持续保证产奶质量的;政府有制定保护价的权利,可是企业有不涨价的权利,而且本地龙头企业实力不强,保护价收购能力有限、价格不高,伤农难免。”山阴县畜牧局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企业现在利润很低不能提价,又无法左右饲料的价格,奶农盲目增加存栏数,导致奶源过剩,奶牛品种不好产奶量低,这都是造成奶价低的原因。”当地一家乳制品龙头企业销售人员告诉记者。
在2005年奶价行情好的时候,农民们都疯狂买牛养殖,无序竞争最终导致了今天奶源过剩、奶价下跌的局面,为了避免出现将来“金牛”年出现,现在谁来为奶农们保驾护航?
然而,龙头乳制品企业却认为,此次奶农卖牛是一个正常淘汰的过程。他们说,每年都会淘汰约20%产奶量低的奶牛,是产业自我修复的过程,是对牛群结构的优化,奶农们必然要承受当初盲目进入所带来的产业风险,只是今年饲料价格的上涨更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可是,山阴的奶农经济还是脆弱的小农经济,奶农们缺乏市场意识和科学组织能力,只能被迫接受来自产业链上游环节的制约。
奶农们除把怨言洒到奶站和牛奶企业外,还不满意政府的“见好管,见坏扔”的做法。他们希望政府转变管理方式,为奶农们建立通畅的信息渠道,为他们搭建一个“农户、奶站、牛奶公司”三方沟通的平台。
(本报记者连成亮)
来源:三晋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