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
统筹城乡发展要把握核心的东西,实际就是两句话:一是城市发展不能把农民排斥在外;二是农民要公平地分享发展成果。成都在很多方面都有创新。
成都的经济实力、综合实力在全国都不是最前面的,但做的事情,采取的措施却是走在全国前面的。
| |
我所了解的,在国内像这样的区域合作还不多,成都又走到了前面。这是统筹城乡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结果,可以说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我观察到成都在实施城乡统筹过程中,强调产业的发展对就业的支撑。即通过经济增长来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成都在这方面,充分结合了本土的资源优势,比如我看到,成都很多农家乐,在发展生态旅游观光。
记者专访
黄守宏:成都统筹城乡发展大有可为
黄守宏——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都研讨会特邀专家、国务院研究室农业司司长
记者:黄司长你好。通过这两天的了解,你对成都统筹城乡发展实践,印象最深刻是哪些方面?
黄守宏:统筹城乡发展要把握核心的东西,实际就是两句话:一是城市发展不能把农民排斥在外;二是农民要公平地分享发展成果。成都在很多方面都有创新,比如改革就业制度,消除制约农民就业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医疗、教育的不合理待遇等等,都是让农民平等地分享发展成果。在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成都步子很快,比如政府体制改革,搭建投资平台,机制好了,城乡一体化是水到渠成的。很多问题成都已经破题,比如水利,成都实现了城市农村水资源统一管理,这在很多地方是没有做到的。还有一方面,就是成都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措施力度很大,我看到一个资料说,成都在“三农”方面的投资4年内增加了7倍多,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记者:你说的不容易,是不是指成都的经济实力并不是排在全国最前面的,但对“三农”却有这么大的投入?
黄守宏:成都的经济实力、综合实力在全国都不是最前面的,但做的事情,采取的措施却是走在全国前面的。比如农村的养老保险,中央提的是探索,但成都已经做起来了。有些地方的领导会想,我把这么多钱投到农村了,不划算啊,我要投房地产能挣多少钱,但是他们没有看到,城乡发展协调了,发展的瓶颈问题解除了,整个城市的发展就上去了。大战略需要大智慧,地方政府一定要抓住关键问题、全局性的问题,才能为科学、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这个方面说,成都统筹城乡发展是大有可为的。
记者:你在一篇文章中曾谈到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成都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请问你认为统筹城乡发展是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有效途径吗?
黄守宏:启动中国经济最基本的矛盾,就是农村发展滞后。近年来国内投资增长过快,中央想了很多办法压,没压下来;而消费拉动这一块相对薄弱,想了很多办法,也没拉起来,关键的问题就是城乡收入差距。消费最大的一块存量在农村,农村消费起不来,消费这驾马车就跑不起来。要解决农村消费的问题,不解决机制体制的问题是解决不了的。成都统筹城乡的产业发展,统筹了城乡的就业培训,统筹了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统筹了城乡的医疗、保险、教育,统筹了城乡的文化建设,这些都是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关键性的问题。这说明,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是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一条有效的途径。
记者:现在成都出现了各个区(市)县之间的区域合作,初步形成了一些经济区、经济带。比如像金牛、新都、彭州,把产业规划都放在一起做,你对像这样自发形成的区域经济合作形式有何评价?
黄守宏:我所了解的,在国内像这样的区域合作还不多,成都又走到了前面。这是统筹城乡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结果,可以说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这种合作是在政府的引导下,按照市场的规律来进行的,在政府这个层面创造了很好的机制,具体的项目让企业去做,这能形成整体的优势。以前很多地方搞的区域分工,都有政府的行政命令在里边,体制机制没解决,到最后搞不下去。我们说,发展特色产业是导向,这个是没有问题的,成都这种区域合作的方式,能够把各方面的资源优势整合起来。我们在成都看到,成都基本是把特色产品、特色产业充分挖掘,一个产品带动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带动一个区域,这是很有意思的。比如我们参观的红砂村就很有意思,不仅仅是花卉本身的价值,它还有生态的、观光的价值。我们现在讨论的一个新的课题,就是农业的多功能性。不光是生产的功能,还有旅游的功能,生态的功能,只要能发挥农业的各种功能,就能形成由农业的多功能性组成的产业带。红砂村就是一个例子。我们用统筹的思路看农村,就会有很多新的视角。
本报记者 蒲薇
记者专访
都阳:成都可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都阳——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都研讨会特邀专家、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劳动与人力资本研究室主任
记者:您一直在呼吁建立一个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怎么认识这种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对经济增长和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都阳:经济学界有这么一个说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中的20%-25%是由于劳动力自由流动而带来的生产效率提高所致。这个说法形象地说明了统一劳动力市场的作用。
一个人在传统的产业部门,比如传统的农业部门,其生产率很低;如果他到现代部门去就业,从个人来说,可以获得更高的工资收益,同时他的社会贡献也更大,因为他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社会效率也得到了提高。这样就带来经济的增长,促进了城市和国家的发展。
记者:我多次看到您呼吁,在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中,实现劳动者的平等就业。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利是指什么?体现在哪些方面?
都阳:简单地说,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我们长期的计划体制形成了一种城乡分割,实际上是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分割。一方面是就业机会的不平等,城市和农村劳动力在面临同样的就业岗位时,仅仅因为有身份的差别,就会导致就业歧视。在一个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上,要消除这么一种户籍歧视。
另一个方面,是社会保障体系、社会福利措施、公共服务供给,是否在不同的人群之间,采取相同的标准,或者说相同的制度安排。
就业机会的平等和社会保障的平等,就体现着劳动力市场的平等。这种平等权利,会鼓励劳动力的流动,促进市场的一体化。而在一个平等的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上,人力资本的创富源泉将得到充分涌流。
记者:在您看来,成都城乡统筹的实践,是否实现了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是否实现了劳动力的就业平等权利?
都阳:成都的统筹城乡发展,其实也是农村劳动力走向自由流动,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过程。
我在两年前就来过成都考察,感觉到成都在形成统一劳动力市场上下的功夫。比如,成都推出很多措施,包括户籍制度方面的改革、对就业一体化程度的重视、加大对劳动技能的培训,还有对城乡工农服务体系一体化的建设等,这些其实都是促进劳动力市场一体化、鼓励劳动力流动的举措。
而成都城乡统筹,明确把“突出建立和完善城乡基本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列为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这个也成为保障劳动力市场平等的重要方面。
记者:统筹城乡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关键,如何进一步解决这个过程带来的城乡就业问题?
都阳:我观察到成都在实施城乡统筹过程中,强调产业的发展对就业的支撑。即通过经济增长来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成都在这方面,充分结合了本土的资源优势,比如我看到,成都很多农家乐,在发展生态旅游观光。
记者:成都作为中西部城市,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如何把这种人力资源有效地转化为经济增长,实现“人口红利”?
都阳:从全国情况来分析,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结构的转变,面临劳动力短缺。成都是一个劳动力丰富的地方,我想这是一种可资利用的资源优势。
以前大家都认为,四川是一个劳动力输出大省。但是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成都对本地劳动力需求增加,将就地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这样,成都的劳动力,甚至成都周边的劳动力,不一定要到沿海去,成都或本地就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成都晚报记者 付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