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史蒂芬-罗奇
现任摩根士丹利董事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他所领导的摩根士丹利经济学家队伍,分布在纽约、伦敦、法兰克福、巴黎、东京及香港等地。罗奇先生是被公认为华尔街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他的研究著作被金融报刊和其他传媒广为引用,其著作曾刊载在多种学术期刊、书本和被用作国会陈述资料、并且不时在《金融时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华尔街日报》等报刊发表评论文章。
罗奇先生于1982年加盟摩根士丹利,在此之前曾担任过 Morgan Guaranty 信托公司的副总裁。在1972至1979年期间,他在华盛顿的联邦储备局任研究员,负责拟定联邦储备局对美国经济的官方预测。他还在华盛顿布鲁金斯研究所从事过研究工作。罗奇先生为威斯康辛大学经济学学士,并在纽约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今年4月23日,罗奇被任命为摩根士丹利亚洲主席。出于西方人的隐私原因,记者并未刻意打听罗奇的年龄,据美国媒体披露,罗奇今年的年龄是61岁。
罗奇先生近年在中国游历甚广。在引导关于中国的辩论方面,无论是中国内部的辩论还是更广阔的国际社会关于中国问题的辩论,他都发挥了积极的主导作用。他曾组织多批投资者到中国参观,使许多重要的西方基金经理第一次有机会深入地了解中国。
他说:
美国的保护主义列车已经出站,丝毫没有停下的迹象!
急于对中国实施制裁将犯一个非常严重的政策错误!
美国政客的错误在于,拿中国当美国工人失业问题的替罪羊!
美国自身有太多问题要解决,但至今我没有看到任何举动!
最大的悲剧可能是,美国浪费了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将中国作为战略伙伴的历史性机遇!
我们想知道:
为何美国要把贸易失衡归罪于中国?
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根本原因在哪里?
中美爆发贸易战的可能性有多大?
美国政府对国会的错误行为持何态度?
2008美国大选将对中美贸易有何影响?
□本报记者 朱周良 华盛顿报道
粗框眼镜,略现惺忪的双眼,微微卷曲的短发。
人们很容易从人群中认出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Stephen Roach)。
印象中,罗奇似乎总是一副“睡眼惺忪”的样子,在见到他本人后,这位大名鼎鼎的大摩当家经济学家给记者的第一印象仍是如此。
不过,在那副标志性粗框眼睛背后的迷离眼神,丝毫不能掩饰罗奇作为一位学者缜密而清晰异常的思维,尤其是在中美贸易问题上,他一直站在全球化的高度上,呼吁美国国会采取克制和理性的态度看待贸易摩擦。
而且正是这样一位看似普通的老者,却多次在被邀参加美国国会听证会时当面叫板国会山的强硬派,正告他们“急于对中国实施制裁将犯一个非常严重的政策错误”。
当然,在华尔街,对美国国会日益浓重的保护主义情绪提出批评的并非只有罗奇一人,还有相当多的理性学者都对国会将国内问题简单迁怒中国的做法表示强烈反对。不过,敢于在国会的作证中与这些“蛮不讲理”、眼中只有政治的国会山诸公当面对峙,罗奇恐怕是极少数者之一。这一方面体现出他作为知名学者的“身价”,同时更说明他敢于面对强权政治说真话的一面。
作为华尔街炙手可热的大红人、更是全球最大投行之一的摩根士丹利的首席经济学家,罗奇的日程表总是安排得满满当当。这一点记者在此前短暂驻留美国期间有深刻体会,在与罗奇的助理Beverly Love的多次联系中,罗奇不是“刚刚进入一个会议”,就是“刚离开一个会议而开始另一个新的会议”,甚至都无暇回复记者通过电子邮件提出的几个简短问题,更别提采访了。
最终,这位大忙人终于挤出时间,接受了本报记者的当面采访。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