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布什刚刚结束了为期8天的欧洲之行。除在德国参加八国峰会外,他先后到访了捷克、波兰、意大利、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等国。
首先,在八国峰会上,布什摆脱了一度面临的被动局面。在峰会召开的准备阶段,以德国为轮值主席的欧盟高举减排大旗,提出了到205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降低50%的硬性指标,连布什的亲密盟友布莱尔也支持这一立场。
其次,在援助非洲发展问题上,为争取主导权,布什于行前宣布,计划将美国对非援助增加一倍,从150亿美元增加到300亿美元,用以资助非洲教育、减贫和防治艾滋病等。这正好占八国对非援助承诺的一半。然而,以往的事实表明,西方对非洲的承诺是“雷声大雨点小”,往往不能及时兑现。爱尔兰著名歌星和反贫活动家波诺也因此批评说,西方发达国家有关援非声明“有意使用含糊不清的措辞,且有故意误导之嫌”。
布什对捷克、波兰、阿尔巴尼亚和保加利亚等国的访问,抱有两重目的,一是感谢这些国家出兵阿富汗和伊拉克。此外,阿富汗兵力不足,“老欧洲”国家又不愿增兵,美国想让亲美的东欧国家做个榜样。更主要的目的是,布什意在同捷、波两国就反导系统部署进行磋商。面对俄罗斯总统普京的严厉抨击,布什一方面是语气柔和地保证反导并非针对俄罗斯,还邀请俄参与合作,另一方面却坚持磋商部署不动摇。普京提出的将反导系统移往阿塞拜疆的新建议一度令布什措手不及。他一面连称“有趣”、“可以研究”,但在镇定下来后,便又继续与波兰总统展开部署磋商。如果布什坚持捷、波部署方案,则将证明俄罗斯的猜疑有据,并为其提供重新将导弹瞄准欧洲的口实。这一结局有可能造成欧洲国家再度分裂:有的将起来反对美国部署;有的则会指责俄罗斯威胁。有俄罗斯人士指称,美国单边行动的目的可能就是要借导弹部署问题故意刺激俄罗斯,从而在欧洲引燃反俄烈火。但不知美国是否意识到,这一举措亦可能在欧洲民众中激起更强的反美情绪,不仅将美俄关系、而且还可能将欧俄和欧美关系推向紧张,更可能在欧洲重新引发一场军备竞赛。因此,普京的提议将布什置于一种两难的境地。如果布什采纳了普京建议,美国在欧洲的反导部署将丧失遏制俄罗斯的本意,同时布什也将被视为“欺软怕硬”的总统而在国内遭受指责。
布什对意大利的访问意在修复因伊战而冷下来的两国关系,并促使意大利支持吃紧的阿富汗战事;此外,还想让刚从法国手中接过黎巴嫩维和指挥权的意大利扶持脆弱的黎巴嫩现政府。但正是在意大利,布什遭遇最强烈的反美抗议活动。此外,米兰法院选在布什到达的这一天开庭,对美国中央情报局26名特工参与绑架案进行缺席审判。抗议声浪让布什访意黯然失色。
总体来看,人们在布什欧洲之行中可见极为鲜明的对比:在“老欧洲”国家遭遇的多是抗议,而在“新欧洲”国家多受到欢迎,其中所蕴含的深意颇可寻味。
(本报华盛顿6月12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