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P 供图国家统计局昨日发布的最新统计显示,今年5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3.4%,创27个月以来新高。这也是我国CPI连续3个月同比上涨超过3%,超过加息“警戒线”。
今年一季度,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一直呈上升趋势,1月2.2%,2月2.7%,3月达到3.3%。4月由于食品特别是粮食价格涨幅略有回落,CPI为3.0%,出现今年以来的首次回落。但是,由于5月份全国范围内肉蛋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直接导致了当月CPI同比上涨3.4%。
从国家统计局披露的数字看,5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呈现出三大明显特点,一是农村涨幅超过城市,城市上涨3.1%,农村上涨3.9%;二是食品涨幅高于非食品,食品价格上涨8.3%,非食品价格上涨1.0%;三是消费品涨幅大于服务项目,消费品价格上涨3.9%,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7%。
统计显示,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动力来源于食品类价格的较快上涨。5月食品价格较上年同期大幅上涨8.3%,增速明显快于4月份的7.1%。食品类价格中鲜蛋价格上涨幅度最高,达到37.1%,其次是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26.5%,油脂价格上涨21.4%,粮食价格上涨5.9%,调味品价格上涨4.1%。虽然食品类中的水产品、鲜菜、鲜果价格有所下降,但远远抵消不了肉禽、鲜蛋、油脂和粮食的上涨幅度。
前五月累计,CPI同比上涨2.9%。
在股市大涨大落之际,人们对昨日的CPI数据,均十分关注央行是否会加息,以及幅度多大。在前一星期,央行行长周小川曾表示,是否加息,要在国家统计局公布五月份CPI统计数据之后才能决定。(相关证券新闻见C12版)据新华社
预期
专家:央行加息可能性加大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卓元昨日表示,预计下月的CPI涨幅还会创出新高。央行尽管刚刚加过息,目前一年期人民币存款的固定利率是3.06%,但与3.4%的物价涨幅相比还是负利率,还是不能改变储蓄“搬家”的现状。加息的可能性加大了。
北京一家投资顾问公司首席分析师石磊认为,目前宏观紧缩的压力在逐步加大。上周国家发改委公布了今年前五个月的发电量,涨幅为15.8%,这意味着投资速度在进一步加快。本周五国家统计局将发布固定资产投资月度报告,如果固定资产投资速度上升很快,再加上刚刚发布的CPI数据,这一系列经济数据将形成综合压力,国家很有可能再次出台宏观调控政策。其中加息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手段。
石磊认为,未来几个月的宏观调控的特点将趋向于多样化,取消利息税将成为首选的调控手段。每次加息,幅度仅为27个基点,而如果取消利息税,则相当于增加了60个基点。而且在政策的执行方式上比较简单,只需要以国务院令的形式就可以通过。不过,即使是取消了利息税,也不意味着不再次加息,目前仍然有加息空间。京华
声音
CPI走高 加息未必是上策
我国的CPI权重设定存在着可能导致指数失真的缺陷。从今年1月起,国家统计局在统计CPI数据时开始启用新的权数,在新权数中,食品类权重虽然有所下调,但食品权重仍然占到1/3的比例,倘若食品价格上涨3个百分点,受其影响CPI就将上涨1个百分点。而今年尤其5月份以来,猪肉、鸡蛋、花生油价格大幅上涨,无疑将推动CPI的上涨。也就是说,食品价格波动将直接影响到CPI的波动。
CPI通常被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但是,我国是一个投资和出口拉动型的国家,消费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处于末位,以CPI来衡量通胀程度存在着以偏概全的弊端。
由于食品和能源价格会受到一些异常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大幅波动,并模糊消费价格的真实变动趋势,一般将剔除了食品和能源消费价格之后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核心消费价格指数”,核心CPI比CPI更能反映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动的真实情况,被认为是衡量通货膨胀的最佳指标。而在目前,除了食品和房屋租金,其他类权重的价格变化并不明显,也就是说,虽然CPI可能突破警戒线,而核心CPI则可能仍然在正常值范围内。
因此,完全依据CPI来决定加息与否并不恰当。事实上,加息未必能够抑制CPI的过快增长。如上所述,我们已经认识到,由于食品权重依然占到1/3的比例,而其他类权重(除了房屋租金)的价格变化又不明显,那么,CPI的涨幅在某种程度上就可作为食品价格上涨的反映。而对于食品价格上涨,加息是无济于事的,因为食品类商品对加息这一金融工具根本就不敏感。
应该认识到,食品类价格大幅上涨,主要是源于市场供应量的不足,当人们认识到这一点,就会自动加大供应量,这是市场自身的调节作用就可以决定的事情。陈随有
分析
CPI创新高 是否加大通胀压力
发改委:涨幅没有太高 不至于导致通胀
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昨日表示,虽然CPI创27个月来新高,但目前谈论食品价格上涨会否导致通货膨胀的问题为时过早,仅仅是食物类价格上涨,还不至于使中国通货膨胀。食品价格上涨,猪肉价格上个月涨了20%多,CPI指数还是3.4%,没有太高。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包含三个三分之一:第一个三分之一是食物类;第二个三分之一是工业消费品类,包括电脑、汽车等;第三个三分之一就是服务价格,包括水电、煤气等。
周望军介绍说,工业消费品现在总体上是供大于求。工业品价格十几年来一直保持着下降的态势。至于服务类,就是水电煤气,水电煤气价格基本上是政府管理的,在价格涨得高的时候,政府可以通过行政手段暂时不出台涨价措施。也就是说,CPI中有三分之二的商品价格比较稳定,有三分之一涨价,涨幅也不是特别高,仅仅是食物类价格上涨,还不至于使中国通货膨胀。中新
经济学家:压力存在 不会失控
有学者担心,中国CPI连续3个月达到警戒线,是否意味着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在加大?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称,5月份CPI同比上涨3.4%,是在人们的预期之中的。
哈继铭说,前期猪肉等副食价格大幅上涨,抵消了蔬菜价格下降对居民消费价格的影响。
他说,近期国际粮食价格在高位盘整,预计下半年国内外粮价不会再出现去年那样跳跃式的上涨行情,从而推动CPI大幅走高。下半年某个月CPI可能会攀升至3.5%,但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可望控制在3%左右。通货膨胀的压力虽然存在,但不会失控。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认为,由于猪肉等副食价格大幅上涨,抬高了5月份CPI的水平,不然,CPI增幅会与上个月持平。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今年前5个月中国CPI累计同比上涨2.9%,而中央政府的全年调控目标是3%以内。
商务部市场运行司的农产品市场监测表明,最近一两周,国内市场猪肉供应量平稳增长,价格趋于平稳。预计随着年初补栏生猪陆续出栏,猪肉供给增加,下半年猪肉价格将逐步趋稳。鉴于猪肉价格趋稳等因素,有专家认为下半年通货膨胀压力并不算大。即使实现不了全年CPI的调控目标,超出幅度也十分有限。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