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记者 王翔 魏凯 李国辉 通讯员 陈楚然/摄影报道
连日暴雨使连州市瑶安、三水、丰阳等7个乡镇遭受洪水袭击,造成4万多人受灾,上百间房屋倒塌,近两千公顷农作物被淹。
然而,像熟悉山里花开花谢的节气一样,一辈子生活在深山里的山民对每 年夏季准时报到的山洪,已经没有了恐惧和惊慌。
每年夏天,当村口的山泉开始从清澈变得浑黄、从悦耳变得咆哮的时候,连州市瑶安乡水上村村民曾任泉和张水妹都会将一楼的竹筐、耙具、粮食等物什搬到二楼去。这对连南山区瑶族老夫妻互相捶捏着对方佝偻的腰背,一次次,一遍遍,用脚步量着楼梯不变的长度。在洪水从深山里冲下来之前,他们必须完成这项“转移工程”。一切都收拾停当后,老曾就坐在自家门前,续上一根烟,静默地盯着门外起伏的山峦、茂密的竹海,偶尔用长满老茧的手抚摸一下睡在脚边的懒洋洋的黄狗。
像熟悉山里花开花谢的节气一样,一辈子生活在深山里的山民们,对于每年夏季准时报到的山洪,早已没有了恐惧和惊慌。在我们眼里肆虐无情的洪水,被他们看作是顽皮和胡闹的孩子。面对奔腾而下的山洪,一切全凭自然主宰,恰似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山民们只能用足够的耐心去应对这个孩子胡闹之后留下的残局,爬山就是必备的技巧。
当山里的公路被洪水冲毁,屹立的青山就变成山民脚下的路。为了延续被洪水阻断的生活,山民们攀越几十公里的山路,肩挑背扛运回大米蔬菜等生活物资。无论是壮年小伙还是白发老妪,都懂得在陡峭的山崖边缘行走的技巧。看似无从落脚的黄泥滩,他们都能选中最适合落脚的方寸;看似无可依附的乱草丛,他们总可以发现用来攀援的粗枝丫。三人一伙,五人一队,低垂着挂满汗水的头,行走在密林山涧。他们的脸上看不到丝毫抱怨,紧咬着牙关,鼻腔里偶尔发出的“哼哼”声,是人与自然抗争的宣言,也是他们与大山、河流交流的方式。
山民们就这样世世代代把命运交给了大山和林海。当然,你不难体会到山里人的物质匮乏、观念落后、信息闭塞等,也和这险峻的山水有关。在这里,自然打上了人的烙印,人也打上了自然的烙印。山民和洪水,人与自然,就这样世世代代共存着。
清晨,在湿滑的山路上,我们手脚并用像壁虎一样艰难地爬行着,而身后一名背负了五十斤大米的瑶族老妪,踏着轻快的步伐,转眼间就走出了数十米。山下咆哮的山洪,和脚下的山路一道并行不悖。
图:出山的道路被洪水冲断,被山洪困在山里二十多天的外乡人老欧不识山中小路,无奈之下,脱下衣裤泅水过河。河水比他估计的要深,仓惶之中,老欧被灌了两口。
图:孩子发烧,可村里没有诊所,道路又被洪水冲断了,夫妻俩只能背着孩子翻山越岭到三十里外的乡上看病。
图:三水乡赵乡长一干人冒雨跋涉四十多里,为新八村运送生活补给。东西不多,每人一个塑料袋,但足以温暖人心。
图:公路被洪水彻底冲断,村民只能肩挑背扛,从三十里外的乡镇上采购生活用品。
(晓航/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