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摩后,的士也没见增加,公交车上乘客更多,男女老少都往上挤,其中一些人有座一些人没座。见到老人、残疾者或怀孕、抱婴的妇女,有座乘客到底让不让位?让位让出尴尬又如何是好?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现在的乘客已不是一句口号就能万众一心的了,关于让座,广州网民不久前又发起一轮热议。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公交车上,让座现象较为普遍,至少对那些坐在“老、弱、病、残、抱婴者、孕妇座位”的乘客而言,不是问题。禁摩后的今天,数以十万计乃至百万计的广州市民每天要与公交车打交道,伴随而来的,是一众网民关于让不让座的讨论。这展现社会城市文明的礼让之风,是否能在广州再次刮起呢?
一定会
表示“肯定会让座”的网友,大多言简意赅。
“我有座位,实(一定)让!”网友“colly32”说。不用说明原因,这是社会道德的体现。
受访的市民陈小姐家住越秀区,每天要跨过海珠区到番禺上班,一趟来回至少也得3个小时,让座可是她的家常便饭。她认为,让座其实很自然,看到需要座位的人就会站起来:“给人让座,哪怕对方只是一个感激的眼神,也让我觉得有意义。或者是推己及人啦,我希望自己的父母、孩子、生病的亲友在需要座位的时候都有人愿意让座。”
“让位给有需要的人是应该的。”麦小姐说,她不会忘记自己带着小孩乘车那份辛苦,也不会忘记这个社会曾有人在那些时候为自己提供过方便,“有人让座给我或者我的孩子,我决不会吝啬一句‘谢谢’,而且我也经常教育孩子要懂得感谢别人,自己有能力也应该帮助别人。”
此前,曾有网友“xface”提出了自己的一条原则:遇到特别不方便的(主要是指老人、抱婴者、孕妇、残障人士),让;他没礼貌,也让;他坐一站,自己却从头站到尾站,都让。“让座这种事情只跟自己有关系。我认为正确,我就去做,我做了我快乐”。
看情况
但在采访中记者也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无条件地让座。
“如果成车(全车)逼(挤)满人果阵(那时候),我就唔(不)会让。”网友“含笑饮砒霜”说得很直接。他称,对于一些很“巴闭”(很拽)的阿公阿婆,特别是那些一上车就开口要人让座的,肯定不会让,“其它情况还是会考虑让座的”。
网友“kevin”马上附和:有些人的确太没品德了,倚老卖老,她表示不会让位给那些看上去健康得很的阿婆或阿公。
小韩的经历是,一天他加班后回家,在车上将座位让给了一位抱孩子的妇女,没想到那位母亲一屁股坐下,将孩子放在膝上,立即扭头看向窗外,一点表情都没有,好像坐在了一个原本就没有人坐的座位上一样。
需反思
去年10月“让位遇尴尬还挨打”事件更加典型。一名20多岁的大学生在公交车上两次提出给身边一位70岁老人让座,后者以身体硬朗为由谢绝。大学生众目睽睽之下感觉有些下不了台,就随口来了句:“你剽我呀(江苏南京一带方言,即‘你耍我’的意思)!”结果被老人扇了一耳光:“我活了70岁,一辈子清清白白,还从来没有人说我嫖过呢!”双方争执,最后到医院检查,老人掏200元了事,但是拒绝道歉。
这让不少年轻人反思让座是否正确,一位网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果你有特殊情况,可以主动向有座位的乘客提出‘申请’———帮忙让个座。”他认为传统观念的含蓄“暗示”,如要别人让座却不出声,理所当然地盯着人,还表演咳嗽,会让人反感,“同样,如果对方谢绝你的让座,就不要坚持了。”
文/本报记者 关天夫 图/本报记者 陈文笔
(日京/编制)
try showAd(3,0,1); catch(e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