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记者韩洁程正军)6月18日是重庆直辖市挂牌十周年的日子,就在几天前,这个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和成都市一道被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国新经济增长极——“成渝特区”呼之欲出。
“从某种意义上说,重庆是中国的一个缩影。”中共重庆市委书记汪洋说。如果重庆在探索城乡统筹发展中闯出一条新路,将对全局具有推动意义和典型示范意义。
重庆面积8.2万平方公里,是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总面积的2倍多,3100多万人口中农村居民占8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为4:1。这是重庆大城市、大农村并存,地区发展差异很大,二元经济结构突出的真实写照。
在重庆市部署的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必须配套的几大制度中,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和取消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公共财政制度被放在了首要位置。
重庆市财政局长马千真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在重庆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各项改革重点无一不与财政工作息息相关,包括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加快推进城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进城乡均等的教育、卫生、文化、社会管理等公共服务体制改革以及消除城乡市场壁垒等。
她指出,成为直辖市十年来重庆经济的发展,使得重庆财政有能力更多地投向民生。十年间,重庆财政在“三农”、教育等解决民生实际问题的方面投入最多,实现了“让公共财政普照巴渝大地”的誓言。
从成为直辖市前的年财政收入55亿元到2006年的529亿元,重庆市的地方财政收入10年间年均增长达到25.4%。与此同时,重庆市的财政支出也由直辖前的80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820亿元。
马千真说,这些年来重庆市增加的财政收入主要用于教育、卫生、社保和“三农”等公共财政领域,主要向县乡基层转移,市级政府基本支出占全市的比重始终控制在25%以内。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指标。2006年重庆市安排了5.2亿元市级以上扶贫资金投入,比1997年增加了3.25亿元。统计表明,财政扶贫效果正在显现,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1997年的220万人下降到2006年的55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7年的1497元增加到2006年的2874元,增长近一倍。
为了使农村教育跟上城市教育的步伐,重庆财政10年来始终保持教育经费的年年递增,全市财政教育经费投入由1997年的20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115亿元,同时把新增教育支出的70%以上用到农村。目前全市388.5万名农村中小学生已全部纳入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范围。
在促进“三农”方面,2005年重庆市领先其他省区市一年全部免除农业税,减免资金8.5亿元,惠及农民2376万人。在促进农业综合开发的基础上,从2003年到2006年,还安排2.4亿元资金培训农村劳动力68.2万人,实现转移就业136.4万人。
2007年伊始,重庆市财政还筹集12亿元专项用于社会保障的四个“全覆盖”工程,确保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低保、城乡医疗救助和儿童计划免疫覆盖率达到100%。
马千真表示,目前市财政局正在研究近期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财政配套措施,明确提出要全面完善与农民工有关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在全国率先偿清了19.1亿元“普九”欠债基础上,积极考虑化解政府公益性债务。此外,还将整合所有的涉农资金。
分析人士指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这篇大文章,从某种意义上说,将是继三峡百万大移民之后重庆面临的又一巨大挑战。但随着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推进,站在新起点上的重庆将从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出发,摸索出一套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来源: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