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金陵公益画展今天上午在南京江苏工艺美术馆开幕。这是他第二次以卖画方式,为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筹集资金。举己之力,倾心资助,冯骥才此举受到各家媒体高度关注——
锲而不舍襄义举
冯骥才说,将这批画从自己学院的墙上摘下,放进箱子运来南京的时候,他感到有种家徒四壁的滋味。
大冯跟江苏有一种特殊的关系,他第一次卖画就是为了周庄。“记得1991年在周庄,当地有位人士指着远处的一个房子问我漂亮么,我隐隐约约随他指的方向看去,一处房子在水雾里若隐若现,我说太美了。他说,那是著名的‘迷楼’,由于当地时兴把旧房子拆掉盖新的,这房子恐怕保不住了。我估计他盖房子需要3万块钱,那时候我在上海开画展,一些台湾、香港收藏家来买我的画,我都拒绝了。为了保存这幢楼,回到上海后卖了自己的一幅画。后来房主听说我为这幢楼卖画,忽然意识到这个房子很值钱,跟我讲自己不拆了,将来拆时再告诉我。结果我卖了画,但钱没有用给周庄。我通过卖画来保护文化遗产的动机由此产生。”
2004年,冯骥才在天津和北京举办了第一次个人公益画展,加上赵文瑄、朱军等文化名人的捐赠,通过冯骥才民间文化保护基金会做了很多文化保护的事情。特别是去年,依靠基金会筹集的资金设立了四个重点抢救保护项目,都取得了预想的收获。“第一件是对云南甲马木版画的普查。这种生根于少数民族的手工艺术,有一种非常原始的美,历史上这样的版画只有100多种。我到云南考察的时候,了解到每一个甲马后面都有一个美丽迷人的传说,而且远远不止百种,我就召集民俗学者开了一个会,结果在云南调查了1400种甲马,加上大量的民间故事和传说,是一份非常宝贵的遗产,现已整理出来准备投入印刷。第二件是对草原民居主要是内蒙草原民居的调查。很多地方基本上都没有草原民居了,想找到一些有历史信息的生活依据都非常困难,很多都被贩子淘宝淘走了,但这块工作因为着手比较快,目前已基本做完。第三件,云南有33个少数民族,有9个地区85个县,我们对两三千个村寨做了彻底调查,对贵州的30多个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遗产都做了调查并进行科学分类,编成信息库保存起来。去年还做了一件事情,在民间文化保护上有一些默默无闻、不为人所知的贡献者,他们做这些事情别人都不知道,花的都是自己口袋里的钱。这些人应该受到关注,应该被大家所尊重,所以基金会特别发起了一个‘中国民间文化守望者奖’。”
提起江苏,冯骥才说这是自己经常会跑的地方。木版年画桃花坞就在苏州,苏州还有昆曲、弹词、刺绣。他觉得江南文化非常密集、精致,跟北方文化的气质不一样,所以将公益画展选在了这里。
冯骥才说,其实我们对民间文化所不知道的,永远比知道的要多。江苏是沿海发达地区,民间文化和民俗传统受到的冲击会更猛烈,消亡的速度会更迅猛。随着电视和网络进入各个村落,当地的人们就会不再口耳相传讲民间文学,原有的故事中所包含的自己地域的文化也随之消失了。所以,越是经济发展快速的地区,我们的抢救与保护的普查就越困难,这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冲突。但是,作为民间文化工作者,我们会始终锲而不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