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0日,与人们阔别了几十年的有轨电车又出现在天津滨海新区,正式投入载客试运营。
百年前,人们是因为没有汽车才创造了有轨电车。
如今,又因汽车太多而重新启用了有轨电车。
据专家介绍,有轨电车与公交车相比有着环保、快捷、承载客流大的优点,但也有它运行的特定条件。因此,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通工具,百年中它曾有过辉煌,也曾被人抛弃。如今它重新闪亮登场,而人类文明的发展也在这变迁中循环、攀升。
天津最早的有轨电车
强行推进的文明
全国最早的公交诞生天津
百年前,有轨电车是欧洲工业文明的产物,它的出现,促进了大城市的繁荣与发展。
据查,有轨电车最早出现是1879年在德国柏林举办的工业展览会上。当时它只是一辆以直流电驱动的“概念车”。1884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农业展览会上,美国人范德波尔把那“概念车”变成了一辆不大的“实验车”,在场地周围载客试行,意在告诉人们这是一种可以变为现实的交通工具。那时欧洲的一些城市,例如罗马,已有一种带有两条轨道的交通工具,但那是一种马拉的轿车。
直到1888年,经另一名美国人斯波拉格的反复努力,他把电机的功率发展到足以驱动一辆承载二三十人的车辆后,才把有轨电车推向实用。1897年,当法国青年路易·雷诺还在研制世界上第一辆带有驾驶室的汽车时,世界第一辆有轨电车已在罗马投入商业使用。尽管当时有轨电车存有许多缺陷,但还是很快就淘汰了曾经风光一时的有轨马车。自1898年起,罗马10年内铺设了20条有轨电车的线路,几乎覆盖了整个城区,罗马的经济迅速繁荣,有轨电车功不可没。
十九世纪,欧洲盛行有轨电车时,天津街头的交通工具还在以马车为主,独轮车、人力车随处可见。当时在津的比利时商人从中发现了商机,抢先把有轨电车强行引进中国。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清政府被迫与包括比利时在内的英、美、俄等十一个国家签订《辛丑条约》,在所谓谈判的过程中,各国公使纷纷要求清政府为本国在华通商大开方便之门,比利时公使提出的其中一个条件,就是要求允许该国商人在津开办经营电车和电灯的公司。
1901年,为了彻底解除天津卫对外的防御能力,八国联军的代表们强令被他们控制的都统衙门,拆除了天津卫修建了数百年的城墙,将之改建成东西南北四条宽阔的马路。比利时商人看上了这四条马路,决定把有轨电车建在这四条马路上。
同年11月,比商世昌洋行的海礼出面,经天津海关协助,还联合了当时在津的一些洋人,组建了一个电车电灯公司董事会,开始筹建有轨电车。后因多种原因,一直到1904年4月26日,正式的“天津电车电灯公司”才成立。当时经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批准,该公司获准在以城内鼓楼为中心,周边不超过3公里的地域内开展业务,期限为50年。比利时商人从此开始投资引进设备,并在四条马路上挖槽铺设铁轨。
1906年6月2日,有轨电车“围城转”的线路完工,长5.16公里,只能单向运行。即使这样,当第一辆看上去非常简陋的有轨电车叽里咣当地开在铁轨上时,仍轰动了整个津城。
随后,比利时商人不断扩展有轨电车的线路,仅用五年时间,他们就收回了投资,然后就是坐收渔利。但是,他们也做了一件好事——有轨电车的引入,结束了中国城市没有公交的历史,让中国人较早地接触到了欧洲的工业文明。
继天津之后,香港、北京、大连、鞍山等城市才陆续兴建了有轨电车。可以说是天津首开了中国创办公交系统的先河。
独特的风景难忘的记忆
直到天津解放时,历经40余年的天津有轨电车,除车厢有过几次更新外,其运行体系仍然保持着它原有的格局。那时中国造不起汽车,也不出产汽油,有轨电车为城市交通做出了巨大贡献。
那时天津有轨电车的线路是用颜色区分。例如环行于老城的叫“白牌”;从北大关起,经北马路、东北角、金汤桥、建国道到天津站的叫“红牌”;从北大关起,经北马路、东马路、东南角、劝业场到老海关的叫“黄牌”;自北大关起,同走“黄牌”的路线,到劝业场时拐向解放桥驶达天津站的叫“蓝牌”,等等,共有7条线路。其中“紫牌”线路铺设得最晚,是在1947年,从金钢桥到天津北站。至于为什么要以颜色区别?大概是因为百年前文盲太多,颜色比数字好记。
有轨电车从它问世那天起,就是一辆“木头车”,其车体除底盘、车轮和车顶上的接线弓外,几乎全是木制件。后来无论怎样更新,到天津市拆除它时它还是一辆“木头车”。
有轨电车动力来自电动机,与汽油发动机相比,其驱动、控制系统十分简易。驾驶台上装有一只水平放置的摇把,司机驾驶时手握摇把轻轻转动,通过改变电阻控制着电流的大小,从而控制着车速。那时的有轨电车时速最快20公里左右。
那时出现在天津的有轨电车有两种。一种是齐头齐脑的,后面拖着一辆较小的车厢,走起来前后车厢连接部位的两块顶铁总是“咣咣”地碰撞;另一种是圆头圆脑的单车,车身较长,拐弯时显得很笨。无论哪一种,车厢内部都被漆成黄色;坐椅都是背靠车窗围成一圈;司机踩的都是踏铃,“当当”的声音全一样。
那时有轨电车是城市的一大符号,也是城市一道独特的风景。因为凡是拥有有轨电车的街道,两侧多是商铺连营的热闹之处;而有轨电车直流电机发出的嗡嗡声,钢轮撞击铁轨的“咣当”声,加上司机踩出的带有韵味儿的“叮当”声,像是音乐,让城市变得更有声色。特别是在夜晚,那时没有电视,早睡是人们的习惯,沿线的居民、几乎是半个城市的居民,全都伴着那悦耳的“叮当”声入眠。
误追现代文明
有轨电车遭淘汰
有轨电车是个悲剧色彩十分浓厚的角色。当汽车工业处于萌芽阶段、汽车的使用非常昂贵的时候,有轨电车被当作都市的宝贝。当汽车发达起来之后,喜欢追求时尚的人们开始嫌弃起有轨电车的短处。例如它那用钢砖铺就的轨道把马路弄得坑洼不平;它头顶上横七竖八的线网以及轨道两侧架线用的电线杆子,让城市的空间显得杂乱;而且它车速太慢,噪音太大,木制的车厢易陈旧,等等。
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因法国人追求时尚,巴黎这个十九世纪末期首批建立起有轨电车运行系统的城市,却在很短的时间内拆除了有轨电车。有轨电车不排废气,这是它最大的优点,但那时人们不太在乎有关废气的环保问题。
中国解放后,最早拆除有轨电车的,也是最早引进这一交通工具的天津。1947年,海河老铁桥失修,红牌电车被迫分两段运行,其中从老铁桥至建国道东口的那一段,1951年被拆除。
1951年4月,天津无轨电车厂成立。同年7月,中国第一辆国产无轨电车上路,跑从解放桥至新仓库间的公交线。从此有轨电车成了将被淘汰的“物种”。
1959年6月,滨江道从劝业场至老西开一段被划定为商业游览区。那一段的绿牌有轨电车于1960年2月被拆掉。
1963年,中国石油实现自给,天津市(注:北京、上海也是如此)就公交发展制定了“淘汰有轨、维持无轨、大力发展公共汽车”的战略,从此有轨电车逐渐被赶下了历史舞台。
1965年,从改造和平路开始,津城的有轨电车一段段地消失,到1972年年底,已被拆得一干二净。
与此同时,一种俗称“大红头”的公共汽车以超长车身、特快车速(注:与有轨电车相比),在和平路上出尽了风头。
电车改汽车,当时被人们视为是城市向现代化发展的一个标志。那时谁也没去注意“大红头”屁股后面墨斗鱼般喷出的尾气,想不到那尾气会对人的健康造成什么危害。当然更不会想到数十年后就因为那尾气,人们又开始考虑如何请回那已被淘汰的有轨电车。
当年的古董现代的文明
法国人追求时尚,但也不乏知错就改的精神。当巴黎大街小巷到处塞满汽车、日益浓重的汽车尾气严重威胁到人们健康时,巴黎人又开始重新修建有轨电车。
2006年12月16日10:30,一辆有轨电车载着巴黎市市长德拉诺埃行驶在巴黎一条刚刚铺就的线路上,两侧是欢呼的人群。被抛弃了70多年的有轨电车又被请回到这座古城。
在欧洲,巴黎历来是时尚的风标。上世纪三十年代巴黎拆除有轨电车时,曾在欧洲引起过争论。但争论的结果是,只有少数城市效仿了巴黎,绝大多数城市仍然保留了这一古老的交通工具。保留的原因是欧洲人喜欢传统,喜欢怀旧,不愿去掉那些看上去与城市古老建筑和街道显得十分和谐的有轨电车,尽管它已是机动车里的古董。另外还有一大原因,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经济恢复阶段,欧洲长期处于石油匮乏状态,有轨电车不用汽油,因此仍被重用。像德国,许多城市被炮火夷为平地,战后重建时完全可以同时拆除有轨电车,但德国人不仅不拆,反而在第一批重建的重点工程里,就有修复有轨电车的项目。
可以说,有轨电车能在欧洲保存下来,主要得益于整个欧洲社会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他们把“叮叮当当”的有轨电车看成是整个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尽管经济发达了,汽车发展到一家一辆,还是舍不得拆它。
但是,欧洲人不断地改造有轨电车,在不丧失其精髓的前提下,尽可能让其性能及外观跟上现代化,比如说噪音减小,速度加快,车厢不再剧烈地颠簸,等等。德国人还把有轨电车的某些线路变成草坪,乍看是一条细长的绿化带,其实有铁轨掩藏其间,有轨电车在草坪上驶过,看着像是在草上滑行。
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有轨电车在欧洲突然又重新成为宠儿,成为各国城市建设重要发展的一项基础设施,许多城市不再仅仅是保留,而是扩建了有轨电车的规模。其原因是欧洲人越来越注重环保问题,越来越发现汽车的尾气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因此也就越来越觉得有轨电车是个好东西。在讨论城市公交建设的问题时,面对要健康,还是要好看、要方便的选择?人们把健康放在了第一位。于是,有轨电车被列为今后重点发展的对象。
如今在欧洲,有轨电车已是标志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符号。它一是能够证明一座城市是否拥有古老的历史;二可显示那座城市的居民是否拥有很高的环保追求。2004年希腊雅典承办奥运会时,其中很大的一项工程,竟是把有轨电车铺遍全城。雅典的文明世人皆知,但它仍想用有轨电车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品位。法国巴黎去年重建了有轨电车,其政府宣称这项工程将持续到2012年,要让巴黎的许多街道上出现有轨电车;要让有轨电车绕着巴黎转圈儿。巴黎市市长德拉诺埃在去年12月16日有轨电车重现巴黎的通车仪式上十分明确地说:“重建有轨电车,就是为了减少汽车流量,降低空气污染。”
巴黎人70年绕了一个圈儿,重新回到修建有轨电车的起点上。天津人也绕了一个圈儿,35年后天津滨海新区的马路上也出现了有轨电车,而且使用的车型和法国巴黎的一样,都是法国劳尔公司开发生产的最现代、最豪华的胶轮有轨电车。但与巴黎不同的是,天津滨海新区没等到汽车多得挤不动时,就已开始着手解决空气污染的问题。
百年沧桑,百年轮回,有轨电车两次都是以文明的化身进入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