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报道农民试种苗木后,收益周期内政府补贴,一亩补贴千元;重点工程动迁前,未雨绸缪建起的经济适用房,减少拆迁户在外过渡时间;新市民和谐家园建设中,社区经费翻番,劳动力培训资金翻番……去年各项指标都上“小康线”的栖霞区,加快推进和谐栖霞建设,静悄悄地在涉农街道与21个经济适用房社区内做着一桩桩实事。
“小康,不单是指标达标,更重要的是让10多万农民、10多万经济适用房社区居民认可。”栖霞区委书记梁学忠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今年的重点就是要让小康建设给百姓带来更多实惠。时下,在被誉为“中国芦蒿第一乡”的八卦洲,不少农民已成片成片种起了意杨,“效益跟种芦蒿差不多,每亩一年收入至少也有2000多元。”大同村农民张功明说,今年以来,种苗木的村民越来越多。
从芦蒿到苗木,折射出的是栖霞小康建设的新理念:瞄准让农民增收的新产业、新品种,生态效益与农民受益“两手硬”。八卦洲街道工委书记秦志刚介绍,长江中下游各省份都在大规模种植芦蒿,芦蒿的比较效益较前几年明显下降。农民要持续稳定增收,政府就必须为他们找到比芦蒿产业更好的特色产业。
为此,政府为农民考虑到每一个环节:芦蒿换成苗木,产生效益的周期从半年延长到两三年,头一个周期内农民怎么办?苗木市场如何,前景怎样?一旦规模种植,原有芦蒿势必要梯度转移,转向何处?从区到街道再到村,年初便围绕“芦蒿与苗木”开了大小十几次会,很快便拿出一部成熟的规划,随即,八卦洲4万亩芦蒿种植基地里立起了5000亩意杨苗,洲上农民抢着试种开来。
“种苗木,是八卦洲3万农民在与种芦蒿的利益比较后做出的选择。”梁学忠说,八卦洲地处南京跨江发展几何中心,承担着其他地区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规模种植苗木,不但是农民的增收需要,更是农民乃至主城居民的环境需要。有关方面已制定政策:洲上农民种植苗木,头一个收益周期内政府将按一亩1000元给予补贴,力争三五年后将八卦洲变成南京的“江中绿肺”。
五福家园、尧林仙居、江畔人家……用于安置拆迁失地人员的经适房社区,栖霞总共有21个。连日来,记者挨个走访发现,每个社区都在露天悬挂着“新市民和谐家园创建”的标语横幅。
在经适房社区数量占全区三分之一的栖霞街道,相关负责人每人都有个小本本,重点记录着“就业充分、保障托底;服务完善、生活便利;治安良好、环境整洁;移风易俗、邻里和睦;民主自治、管理有序”40个字的创建标准。对照标准,21个经适房社区你追我赶,争创新市民和谐家园。
一项工程,10多万人受益。栖霞街道负责人一一历数道:社区经费比过去翻了一番,从每户50元提高到100元;劳动力培训资金也翻了一番,不少有条件的社区建起图书馆、文化广场,甚至就业指导培训中心……在栖霞经济技术开发区每年新增就业1000余人当中,绝大多数都是经适房社区培训、保荐上岗的居民。
截至目前,栖霞区已先后投入2000万元为经适房社区居民建设家园。梁学忠说,重点工程动迁中,大量居民为区域经济发展大局作出了贡献,让他们安居乐业,享受更多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是政府必须做好的实事,只有这样,才能和谐。“栖霞的小康,倘若离开了这一群体的‘口碑’,便不能算真正的小康。”
通讯员 王勇 周丽华 陈宁 南京日报记者 刘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