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衡水电(记者孟宪峰)近日,在故城县建国镇某砖厂工地上出土了一块距今1100多年的唐代墓志铭,唐代墓志铭在故城县属于首次发现,对研究故城县唐代的历史人物、墓志铭文化、民间习俗、书法艺术都有价值。
近日,故城县建国镇某砖厂工地上掘土机挖土时发现了一块方石,石面上密密麻麻布满了文字,故城县文物收藏家刘石营听说后,立刻前往考证,在将石面上的浮土擦洗干净后,刘石营根据石面上的文字认出这是一块唐代墓志铭,主要记载了墓主人的姓氏、籍贯、生平事迹、历史年代、家庭背景、郡望、官爵等。
这块墓志铭方方正正,长、宽各为51厘米,厚10厘米,为青石质。铭文清晰可辨,为小楷书写,字体有1厘米大小,内容共分3个段落,竖排24行,每行字数30字左右,约700余字。首行为“大唐天水故铭并序”,12字中间缺少四字,是在此墓志铭出土时被掘土机不慎剐去的,墓志铭通篇连贯完整,700余字仅有12个字无法识别。
刘石营告诉记者,从铭文分析,墓主人的先祖应是有史可考的历史名人,墓主人姓名应为赵宗爽,唐代贞元年间来贝州武城(今山东武城县)居住,后在赵郡(唐代赵国)宁晋县(今邢台宁晋县)为官。根据铭文分析,唐代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这位赵宗爽来到今山东武城县一带居住(今故城建国镇原属山东武城),后“乾符四年(公元887年)正月十六日俄然奄忽于通坊之寝室”,即死于公元887年,可以推断墓主人死时已是90岁左右的耄耋老人。
从书法艺术角度分析,整块墓志铭文既可窥见师法晋人功力,又熔魏碑的方劲、颜体的浑厚、欧书的险峻于一炉,别开生面。
刘石营介绍说,唐代墓志铭不同于立于地上的碑、碣,而是埋在地下藏在墓内的墓碑。墓志铭首先以叙述性语言记死者姓名、籍贯、郡望、官爵、生平及生卒年月,为“志”;末用几句带押韵的文字加以概括,并表达悼念之意,称“铭”。唐代是墓志最为盛行的时代,唐代墓志铭也成为研究那个时代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