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燃煤气,53岁的张七林眯着眼投入地翻动锅铲,青菜在烧开的菜油里口辟里啪啦地翻滚,辣椒味弥漫到空中,丝丝缕缕往鼻孔里钻。
“吃饭了!”张七林敲着碗大声招呼老婆和孩子,爱人头也不回,依旧一脸严肃地对着小灵通教训在另一个城市读初一的14岁孩子,“你要好好读书哟,少往网吧里头跑,我们节约出来几个钱,还不是盼你能读书有点出息。
张七林,四川渠县新市乡三拱村人,来重庆打工已经32个年头了。
去年,也就是在重庆漂泊31年以后,他第一次找到了“家”的感觉。
新家位于重庆市南岸区上新街金桂园A幢3楼,这个家虽然不能和马路对面的高档小区相比,但在这里,他第一次一觉睡到大天亮。“空气又好,还有电扇吹,凉快。”更关键的是,他能随时洗个热水澡或者打些热水泡泡脚,解除一天的劳累。
新家叫南岸区第二阳光公寓。每天1元钱,每月每人16元包干水电气,合计46元就能过一个月,还有厨房、食堂、阅览室和洗澡间。
“这个价格实在公道。”张七林是名环卫工人,每月只有五六百元收入。“这是真正为我们农民工着想呀。这个账一算下来,一年要节约将近两千元钱。对我们真是个大数字呀!要我说,这里比外头硬是要好几百倍!”
“以前的地方哪有这样安逸哟,我们没得钱,就捡些柴来烧,能把饭煮熟就好了,不能每天烧水洗澡。”他说,“我在重庆几十年了,此前,到处租房子,上世纪80年代,每个月20元就可以打发房租,进入90年代后,就得100多元了,还是破旧的老房子,‘外头落大雨,屋里下小雨’。一遇下雨,扛棒棒浸湿汗的脏衣服和脏胶鞋还不能洗——没地方晾晒,屋里长期臭烘烘的。”
2005年以来,南岸区采取“因地制宜、政府投入、社区管理、以寓养寓”的模式,建设每晚收费1元的“阳光公寓”,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受到进城农民工的热烈欢迎。
“我们这里共1400平方米,有400张床位,随时都是满员。”公寓管理员李泰雄说,“大家都很珍惜这里的条件,真正是邻里和谐,两年多了,除了两口子口角,这里没发生一次吵架斗殴的情况。”
来自綦江县的冠忠三公司售票员小唐和小殷,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的,每次进屋,还要换拖鞋。
唐小明给孩子取小名叫“阳光宝宝”,以纪念孩子在“阳光公寓”出生。今年3月,重庆市南岸区区委书记张季来到“阳光公寓”,高兴地抱着“阳光宝宝”照了相。如今,放大的照片悬挂在走廊上,每经过一次,农民工们都会在心里默默念叨一次党和政府的好。
在一排大照片的尽头,是张七林等人代表30万名重庆“棒棒军”做客中央电视台,接受著名主持人王小丫访谈后的合影。
回忆起当时的情况,张七林乐得露出了牙龈,“哪怕是个棒棒,出名也还是好噻,但更好的还是住得舒服还便宜呀,在城里待了几十年,心里想个啥呢?就是一个舒心的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