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6月18日电(记者顾瑞珍)目前全国公立全日制高校240万贫困生每年大约需要国家助学贷款144亿元,但实际上最好的年份贷款满足率也仅在30%左右。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刘坚在此间表示,在贫困地区推行教育扶贫,让贫困家庭的学生和其他学生一起进入高校学习,是提高贫困人口素质的主要渠道。
据了解,今年5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建立健全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理论上将民办高校也全部纳入助学贷款体系,但具体普遍落实还有待时日。
刘坚介绍说,西安华西大学从2002年开始,以“五个扶贫”(物质扶贫、精神扶贫、知识扶贫、体质扶贫、技能扶贫)的教育扶贫理念来确保投资的收益回报。5年来,华西大学学生的扶贫率平均达到60%至70%,超过一万名学生能够在信贷助学的帮助下顺利完成学业。
“此举并不是单纯的慈善扶贫,而是符合市场机制的双赢之路。”刘坚认为,华西模式可贵之处在于对贫困大学生不是采取简单的救济模式,而是通过信贷助学的形式并鼓励学生实现勤工俭学,这样的教育扶贫模式更具有可持续性。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认为,为解决贫困大学生上学难的问题,我国进行了很多探索。华西大学的着眼点是研究贫困学生怎么能上学,自己拿出钱来设立贷款金,以贷款助学,以助学吸引学生,同时学校也得到很好的发展,这是很好的探索,是宝贵的经验。
专家提出,我国高校教育扶贫,乃至整个国家扶贫现状都存在着缺乏市场活力和可持续性的问题,如何在市场机制下探索一条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让施与双方均受益,保证扶贫行为良性循环,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
(来源: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