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
文/乔纳森
《日本文化在香港》 李培德编著 香港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多元文化,在香港,即便不是作为一种“主义”被信仰着,至少也是作为一种“既成事实”存在着。香港的主流文化是中式文化和英式文化,但其他文化也一直在放射着或强或弱的电磁波,对香港文化性格的形成产生影响。
《杂唛时代:文化身份、性别、日常生活实践与香港电影1970s》 罗贵祥等编 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罗贵祥在前言里问道:为什么是七十年代呢?因为那是香港本土文化开始正式变成主流的年代,是香港土生土长的年轻人成为主导消费者的年代,同时也是粤语片全面取代国语片的年代。似乎是从这时开始,香港的独特面貌才真正显露出来。
如封面所示,所谓“杂唛”就是Hybridity,就是混杂。这种混杂的文化样貌在当时的电影中也体现出来。本书收入的18篇论文从电影出发,焦点却落在了香港文化和香港社会上。其中,关于性别的几篇最有趣,洛枫写的是《从玉女到Tomboy——论萧芳芳的“林亚珍”形象》,文洁华写的是《奇女子狄娜——七十年代香港情色电影的个案研究》,透过对女性转换社会面具的分析,凸显出香港文化性格的形成其实是一个博弈的过程。
《粤港抗战文化史论稿》 袁小伦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关于香港沦陷时期抢救文化人活动的报告文学,我已看到过两本,可惜都写得跟小说似的,难以作为史料来参考。这本《粤港抗战文化史论稿》叙述平实,材料也挺丰富,其中《战时中共与留港文化人》一文最耐读。文章里讲到宋庆龄为名誉主席的“保卫中国同盟”在1941年5月发起“一碗饭运动”,就是发出一万张餐券,拿到一张餐券的人可到参与活动的饭馆吃一碗炒饭。这是当日景况的一个生动再现,区区一碗炒饭,在那时却要发起一场运动来搞,而受惠者也只有区区一万人。但我想,吃到那碗炒饭的人应该会感觉温暖的罢。
《映画:香港制造——与香港著名导演对话》 张燕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
张燕是北京师范大学研究香港电影的教师。她这本书比较实在,徐克、严浩、关锦鹏、尔东升、陈可辛、杜琪峰、陈果、刘伟强、彭浩翔等14位导演,都是挨个采访过的,对于没采访到的重要导演,如许鞍华、王家卫、周星驰等,就干脆不写进来。无论分析力度如何,至少这份塌实劲儿是值得赞许的。
我对严浩的《我爱厨房》印象深刻,在访谈里看到他说:“虽然我的电影得了很多奖,但是到后来被人说得最多的影片就是《我爱厨房》……香港曾经做了一个调查,一个杂志问一些男性,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电影?他们都说是《我爱厨房》。”哈哈,原来我跟许多香港男性是一样的。(来源:《名牌》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