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名刊精品 > 《mangazine|名牌》杂志 > 时间/空间/后面

荐书

  荐书

  文/乔纳森

  《日本文化在香港》 李培德编著 香港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多元文化,在香港,即便不是作为一种“主义”被信仰着,至少也是作为一种“既成事实”存在着。香港的主流文化是中式文化和英式文化,但其他文化也一直在放射着或强或弱的电磁波,对香港文化性格的形成产生影响。

其中,日本文化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维度。本书收入了多位学者的论文,包括冯锦荣的《日本人在香港的活动与“和书”的流播》、王向华的《八佰伴的崛起与香港社会变迁》、吴伟明的《日本流行文化在香港的本地化现象原因初探》等。从题目就可以看出,这些文章是相当深入的,将连香港人都习焉不察的日本文化渗透揭示出来。当香港的吉野家除了招牌的日本牛肉饭之外还卖港式奶茶时,你就知道文化的融合并不是什么高深的概念了。

  《杂唛时代:文化身份、性别、日常生活实践与香港电影1970s》 罗贵祥等编 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罗贵祥在前言里问道:为什么是七十年代呢?因为那是香港本土文化开始正式变成主流的年代,是香港土生土长的年轻人成为主导消费者的年代,同时也是粤语片全面取代国语片的年代。似乎是从这时开始,香港的独特面貌才真正显露出来。

  如封面所示,所谓“杂唛”就是Hybridity,就是混杂。这种混杂的文化样貌在当时的电影中也体现出来。本书收入的18篇论文从电影出发,焦点却落在了香港文化和香港社会上。其中,关于性别的几篇最有趣,洛枫写的是《从玉女到Tomboy——论萧芳芳的“林亚珍”形象》,文洁华写的是《奇女子狄娜——七十年代香港情色电影的个案研究》,透过对女性转换社会面具的分析,凸显出香港文化性格的形成其实是一个博弈的过程。

  《粤港抗战文化史论稿》 袁小伦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关于香港沦陷时期抢救文化人活动的报告文学,我已看到过两本,可惜都写得跟小说似的,难以作为史料来参考。这本《粤港抗战文化史论稿》叙述平实,材料也挺丰富,其中《战时中共与留港文化人》一文最耐读。文章里讲到宋庆龄为名誉主席的“保卫中国同盟”在1941年5月发起“一碗饭运动”,就是发出一万张餐券,拿到一张餐券的人可到参与活动的饭馆吃一碗炒饭。这是当日景况的一个生动再现,区区一碗炒饭,在那时却要发起一场运动来搞,而受惠者也只有区区一万人。但我想,吃到那碗炒饭的人应该会感觉温暖的罢。

  《映画:香港制造——与香港著名导演对话》 张燕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

  张燕是北京师范大学研究香港电影的教师。她这本书比较实在,徐克、严浩、关锦鹏、尔东升、陈可辛、杜琪峰、陈果、刘伟强、彭浩翔等14位导演,都是挨个采访过的,对于没采访到的重要导演,如许鞍华、王家卫、周星驰等,就干脆不写进来。无论分析力度如何,至少这份塌实劲儿是值得赞许的。

  我对严浩的《我爱厨房》印象深刻,在访谈里看到他说:“虽然我的电影得了很多奖,但是到后来被人说得最多的影片就是《我爱厨房》……香港曾经做了一个调查,一个杂志问一些男性,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电影?他们都说是《我爱厨房》。”哈哈,原来我跟许多香港男性是一样的。(来源:《名牌》杂志)

(责任编辑:曾玉燕)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严浩 | 罗贵祥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投 资 创 业 健 康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