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10年,赴港发展的内地企业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香港及四川政府官员鼓励川企大胆“走出去”
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成都“香港日”活动昨(22)日拉上帷幕,香港特区政府驻成都经济贸易办事处主任陆仿真在“立足香港·迈向国际”研讨会上,称与内地近在咫尺的香港,是内地企业开拓国际的最佳跳板,香港经济也可借助内地企业的加入得以繁荣。
“走出去”企业每年增长30
%成立于2001年7月1日的香港特区政府投资推广署,于今年3月在成都设立了投资服务中心。6月1日,该署在北京宣布,将进行为期3年的全国宣传性计划———“投资香港行”,浙江、江苏、山东、辽宁、四川、广东和福建均属宣传目的地。该署助理团长黄海韵昨日亲自展开了面向四川的宣传,告诉内地民营企业,如何利用香港作为他们迈向国际化的跳板。
黄海韵说,以“走出去”为目标,最近10年,赴港发展的内地企业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商务部调查显示,未来几年,全球化、国际化将成为近50%内地民营企业发展的大趋势。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是内地与海外的双向平台,加上以普通法为基础的法制,足以帮助内企解决挑战中遇到的困难。
香港投资推广署未来将继续致力于帮助内企“走出去”,全国性免费投资香港热线8009881000随时为企业咨询服务。
打破“禁忌”鼓励川企赴港
此前在成都举行的类似研讨会,均是香港方面政府官员及专业人士进行投资宣讲,昨日省商务厅对外经济合作处处长阎卓麟打破了这一“禁忌”,走上演讲台鼓励川企赴港。
阎卓麟介绍了国家有关内地企业赴港投资的最新政策、法规及申请程序等,表明政府对川企“走出去”所持有的支持态度。阎卓麟说,是否有利于内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利于港澳地区的繁荣稳定,是否能够发挥港澳地区的有利条件、扩大对外贸易和引进资金、先进技术等,均是商务部门核准本地企业赴港澳开办企业时的标准。
阎卓麟同时提醒,企业在考虑赴港投资时要防范投资和经营风险,选好切入点,寻找一条适合自身发展壮大,同时也符合香港经济发展的合作方式。而在有了“走出去”的打算时,最好及时与商务部门取得联系,少走弯路。
银行合作打开内企融资之门
在香港中小企业国际交流协会会长黄鹏绪看来,以前内地中小企业在无担保的情况之下,融资基本找不到门路:“过去银行对融资的管理更加严格。”香港银行由于长期与当地中小企业打交道,信任度相对更高,随着香港银行被允许进入内地发展,与国内银行展开合作亦成为可能:“这就相当于为内地中小企业打开了融资的大门。”长期以来,“谭鱼头”被作为成功通过香港走进国际市场的典范,黄鹏绪透过“谭鱼头”看到四川美食的良好前景:“‘谭鱼头’开了一个好头,有特色的四川风味在香港都会有市场,在国外也会有市场。我在美国呆过8年,美国人也非常喜欢川菜。”
黄鹏绪还透露,成都有名的德仁堂御膳宫准备投资3000万元在香港投资开店,地点已经选好。黄鹏绪并不认为川企在港发展只限于餐饮业,他说5月“新华文轩”在香港上市集资20亿元资金:“除了发展传统教科书及图书零售业务外,在春熙路修建近20万平方米的四川文化城预计2008年落成。”黄鹏绪说,早在2003年已在香港旺角设立零售点的国美电器,未来一年准备把旗下的地产业务重组,包装完整后在香港上市集资及准备在香港地产市场发展:“足证香港的证券市场适合国内市场的发展理念,并能提供更大的融资功能。”
早报记者吴楚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