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前,近千哈萨克人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举族迁往新疆改牧为农。可是,游牧、洒脱的习性,使一部分人难以适应边疆的生产生活环境。翌年,就有6户重返青海,流浪到格尔木市郊。
最近,记者欣闻这群“流浪者”在大柴旦的马海草原定居了。
“飞散的大雁又成
了阵,落了窝”
午时,洁白羊群躲进丛丛红柳,在小溪水潭尽情饮水。静悄悄的新村水泥路,不时飘逸着妇女鲜艳的裙裾。
说话间,穿红衣、黑喇叭裙的少妇库里罕走过来,高兴地领我们来到村委会主任阿斯力汗家。阿斯力汗的母亲沙伍勒什一边在茶几上切着风干牛肉,一边与老伴哈乙德勒回想初到马海的时光:“我们在新疆住祁松村,回青海就在格尔木搭帐篷住。后来省、州政府在这儿给家家盖好房子、圈棚,接上自来水,装上电视天线。2002年11月7日,解放军派出260多辆卡车,一下帮助搬来98户410口人。”
这时,村委会副主任那比、妇委会主任库里巴哈提相跟着走来。库里巴哈提两眼一直笑眯眯地:“我们现在住在一起,生活多好呀。”
那比更是实实在在地说:“4年多来,这里已有120户445口哈萨克人,年轻人都成了家,新生的娃娃都落了户、上了学,我们就像飞散的大雁又成了阵,落了窝,心里踏实了。”
从小柴旦、大柴旦、鱼卡一路走来,柴达木盆地里的草地绿洲稀少而珍贵。那比介绍说,经省、州和格尔木市协调,这几年给哈萨克人划拨了7000多亩耕地,滩地草原144万亩,可利用草场119万亩。
那比说,各级政府都为哈萨克办实事。这些年马海草原退化了,政府每年拨款48万元,鼓励退耕还林还草。每年工委和柴旦镇干部都把树苗送到村、分到家,大伙已经植了3000亩树。去年以来,有117户用上太阳能光伏电站,新修通村沙石路面17公里,还建设了120平方米的牲畜温棚52个,今年将达到一家一棚。
哈萨克要建设和谐新农村
流浪多年,牧民扫盲成了当务之急。
大柴旦干部职工几年累计捐款2.9万元,促进哈萨克教育,60多个青壮年文盲已经脱盲。现在,全村73个孩子也都就近上了小学。库里巴哈提笑着说:“在新疆村里只有3个娃娃上小学,现在这里都已经有3个男孩子读中学了。”
定居4年多来,哈萨克人已经适应了这里的一切,整整齐齐的村街、家院,比相邻的农场还漂亮,还有哈萨克卫生院、小超市。尽管是滩涂草原,大人小孩上厕所,都会到村边公厕去。
不知不觉,已到午饭时分,库里巴哈提说什么也要我们再到她家喝口茶。走进库里巴哈提家,新房新院新床铺,弥漫着茶香肉味,还有大炕上她亲手织绣的地毯、壁毯、铺垫,充满着新生活的甜蜜。
“我们就是要在这里建设一个和谐好客的新村庄。”库里巴哈提与那比又算了一笔账,这几年全村人均年增收20多元,今年计划增收80元,虽然慢了些,但大家也都很知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