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澎
如果说2006年戛纳上的《巴黎,我爱你》是临行前的必修课,那么刚刚上映,拿电影节开涮的《憨豆先生的旅行》则是误打误撞的意外所得。一个是巴黎18个区故事串起来的“国家地理”,一个则纯粹是以这个城市为中转站和异国风情的点缀,不过这段配角戏也给出了一份另类巴黎交通指南。
印象中前几年有一本在小资中很火的书就叫《带一本书去巴黎》,而后乃有各式“带一本书去××”乃至“带一××去××”者竞相效仿,终于,在其终极版本《满城尽带黄金甲》登陆英国的时候,我也带着国家地理和交通指南这两本红宝书踏上了巴黎的土地。
不过很快我就发现,这两部电影与其说是红宝书,倒不如说是让你无法停下脚步的红舞鞋。单是一一探访《巴黎,我爱你》中出现的18个区就足以让你的脚走成18街麻花(巴黎城区以旧城中心为原点沿顺时针方向螺旋式地划为二十个区),再加上憨豆先生的行程起点———巴黎西郊的拉德芳斯新区,以及撒落在这片浩瀚土地上的无数博物馆,脑海中顿时响起了阿杜哑着嗓子在电视上给新加坡旅游局做的广告:“一天玩不够,两天不够玩。”
好在我有7天时间,不过巴黎是一个会让人变得贪心的城市,时间越多想看的东西也越多。随便列上一天的行程:圣母院-卢森堡公园-先贤祠-蓬皮杜中心-凯旋门-卢浮宫,中间还穿插着倒地铁和排队的时间。应接不暇的名胜与博物馆压得你没有半点喘息,完全沦为一个在景点之间赶场,走马观花的游客。那段时间,每天下午眼睛都是通红的,即使是这样,电影中的场景也只走到了下面几个。一个教训是,再不要用一部短篇集来体验一个城市,实在太累了。
到巴黎的第一站自然是地铁,巴黎的地铁非常方便,标识也很规范,比起地面错综复杂的街道和让人发晕的法语标记,你大可拿着一张线路图,在这里去找寻你想要迷失的地方。前往卢浮宫时,特意在前一个站杜伊勒下了车。电影里的美国观光客就是上演了地铁惊魂记,也让人记住了“避免和人眼神接触”的忠告。但现实中这个站完全变了样子,站台装饰着大幅的地铁宣传画,电影里的白墙很无厘头的变成了曼德拉的头像和其他与地铁发展史同期的时代人物,可能因为是白天,年轻乘客也一个没见到,倒是地面的杜伊勒公园里,有无数的情侣在晒着太阳。
据说真正的巴黎人是不会去坐塞纳河游船的,“我从来没上过游轮,那是给观光客坐的,很丢脸。”Celine在《日落之前》里这样说到,于是,他们就坐在岸边晒太阳,勾兑路过的漂亮女孩,就像《巴黎,我爱你》里的三个男孩。但属于游客的巴黎还是船上的,听着导游熟练而不失法国式矜持地介绍:“现在左上方是巴黎圣母院……现在右上方是卢浮宫……”,看着两岸的风光和千姿百态的桥,我决定把MSN名字改成“深爱巴桥”。
在巴黎的最后一站是拉雪兹神父公墓,其实这个地方是我第二次来了,但这里实在太大,虽然入口的地图上标有一百多个名人的墓地所在墓区,但真要找起来简直是一场定向越野,而且每个墓区里也有无数的墓碑,明明知道就在莫里哀的墓区,但找来找去却都是写着“龙山福地”这样的华人墓地。所以上次转了一小时一无所获就赶上关门了。这次学乖了,进门直奔主题———王尔德老师的墓(原谅我,肖邦、巴尔扎克、莫里哀、普鲁斯特等老师)。“行善的美国人死后都会到巴黎”这是王尔德嘲弄美国人的名言,不过这句名言犹如澳洲土人的飞去来器,不幸应验在他自己身上。好在大师不乏崇拜者,青色的石碑上印着无数的唇印,有些已经煺色了,但又有新的补上去。这里算是《巴黎,我爱你》最吻合的一处了,当然这次他没有从墓里出来,总算是为这次电影之旅画上了一个句号。
走出公墓,一墙之隔就是街道,居民区和咖啡馆,太阳下,几个法国人漫不经心地从咖啡的香味里瞥你一眼,这些看似冷漠和疏离的人群和街道,突然让人产生无限的亲切与眷恋。走进地铁站之前,再看一眼这个地方,发现广告牌上憨豆先生的笑脸,原来《憨豆先生的旅行》今天在法国上映,这家伙比我晚到了一个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