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军15家,各类优抚对象31145人……”,当人们第一眼看到
这些简单的数字时,谁也无法想象数字背后所浓缩的临潼双拥工作的
繁重和艰辛,而怎样让为民服务真正落到实处,临潼区做到了。
众所周知,临潼长久以来就是一个驻军和优抚对象相对集中的地
方,而民政局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双拥工作无疑重任在肩。“工作
中困难再大也难不过基层群众的困难,我们解决不好,群众是要骂娘
的。”现任区民政局局长兼区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王斌洲一句实在话
打动了每位人。
正是本着一心为民服务的宗旨,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带领下,
王斌洲一班人团结协作,坚持把双拥工作作为构建和谐临潼的一件大
事来抓。在继承和发扬双拥优良传统的同时,他们完善制度,精心设
计载体,广泛开展各项活动,打破常规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双拥工
作的新路子。
2006年“五一”黄金周,时任临潼区区长的任军号带领政府、街
道干部,带着米、面、油、衣物等深入到户,前往慰问部分烈属、老
红军、老复员军人等众多优抚对象,并现场解决了很多实际困难。他
们带去的不仅是问候和关怀,更是一份军地之间割舍不断的亲情。从
2004年开始,临潼区先后出台《区级领导联系驻军制度》、《军地联
席会议制度》、《军地联谊走访慰问制度》等,打破常规的将原本局
限于“八一”节日里的慰问等内容,转变为日常只要部队有事,随时
联系。
优抚政策的落实关系到老红军、老复员军人的日常生活,在区财
政困难情况下,临潼区落实配套资金,健全在乡老复员军人定补标准
自然增长机制,使老复员军人定补标准达到每月220元,落实了在乡
老复员军人每年200元的医疗补助。协调落实了37户牺牲病故军人家
属一次性抚恤金115万余元,制定了《优抚对象医疗补助试行办法》,
落实了区财政每年补助3万元,用于解决优抚对象医疗困难。协调解决
老红军和伤残军人医疗费23万余元。多年来共购买35万余元的面粉、
衣物等,累计看望了近3000户贫困优抚对象。
退伍军人的安置工作关系到他们日后的生活。2003年以来,临潼
区共接收退役军人982人,其中农村籍义务兵590人,符合安置条件的
392人及时予以安置。落实安置对象待分配期间的生活补助政策,为3
92名退役士兵发放补助费35.5万元,解决了退役军人在待分配期间
的生活困难问题。目前,临潼区民政局管理军队离退休干部45名,军
队无军籍职工126名,异地离退休老干部68名。多年来,他们认真做
好以军退干部为主体的老干部工作,深入开展“创佳、争先、评差”
活动,进一步改善了军干所环境,提高了军干所的管理水平;将军休
干部的医疗从2007年1月纳入地方医疗保险,解决了老干部的医疗问
题。
这些民政部门为辖区部队解决的众多实实在在的问题,让军地关
系愈加融洽,而驻临部队也广泛开展了拥政爱民活动,双拥互动在临
潼也体现得更加明显。2003年7月7日晚,临潼遭遇暴雨危害,部分低
洼地带积水深达1米多,某部和消防中队接讯后,230多名官兵奋战至
深夜。黎明时分,他们顾不上休息,又出动4台车辆清运了被洪水冲
至道路上的砖块、石头、垃圾等,维护了正常生产生活秩序。2003年
和2005年秋季,渭河两次突发洪水,驻临部队出动驻军3300人次投入
抗洪抢险一线,在加固河堤、抢救灾民后还捐款捐物12万元、衣物15
88件。每年旅游高峰期间,辖区部队派出官兵到各景点义务执勤、清
扫垃圾、维护旅游秩序……
在临潼,像这样军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事例可以说
是不胜枚举,经过民政部门的努力,“军爱民、民拥军”的良好氛围
正不断深化。
(本报记者 杨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