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监会日前决定,对被企业挪用信贷资金的八家银行分支机构进行行政处罚。紧随其后,国资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对违规挪用银行贷款的中国海运(集团)公司和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进一步作出处理。
这类违规事件的发生,并不出人意料。
作为最直观的例证,入市信贷资金究竟有多少,至今是笔无可查知的糊涂账。银监会方面称,信贷资金被企业违规挪用进入股市只是极个别现象,但有不少业内人士对此并不认同。如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殷剑峰认为,在这一轮牛市中,仅个人消费贷款进入股市的规模就应在3000亿元以上。相当部分银行工作人员则表示,银行要对每一笔贷款实施完善的贷后跟踪,着实存在诸多困难。
此次八家银行被处罚,市场关注程度之高颇为耐人寻味。仅就经济人本性观之,面对节节攀高之牛市,出于逐利目的,企业、个人可能会有足够大的动力以冲击监管政策的限制。而在银行一方,考虑到流动性泛滥的大背景,大量资金急于寻找新的出路,单边上扬的资本市场很容易诱使他们左右摇摆在监管机构与企业个人之间以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当然,信贷资金违规入市的危害同样显而易见。通过杠杆效应,银行资金能够迅速推高资产价格,而一旦出现风吹草动,这部分资金又会率先夺路而逃,导致行情急转直下,被套住的那部分资金,则势必转化为银行体系不良资产。此连锁式反应一旦发生,甚至可能引发系统性的金融危机。
中国的情况更为复杂。一方面,在整个金融体系中,间接融资规模畸高,非常容易操控股市而使泡沫迅速膨胀。央行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达25.98万亿元,大致相当于沪深两市流通市值的4-5倍;另一方面,由于商业化、公司化改革刚刚起步,大量中资银行效率低下、管理落后,其风险识别、风险控制能力大大落后于混业经营之所需。不少人士认为,中国的金融管制过于严格,但这也是现实条件下的无奈选择。
上述局面使得查处信贷资金入市身处两难。监管机构、商业银行为了防范风险,需要采取严查严究之做法,而企业和个人为了规避查处追逐利益,势必又会以更为隐蔽多样的手法暗渡陈仓。这种控制与反控制之间的博弈,客观上造成了大块灰色领地待漂白。
搞清楚入市信贷资金究竟有多少并加之以合理有效的监督管理,可能需要堵疏结合双管齐下。也就是说,银行业应当坚持“知悉你的客户”、“知悉你客户的业务活动”等国际良好做法,严格做好“三查”(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工作。与此同时,我们认为,信贷资金花样百出伺机入市,侧面反映出疏通资本市场与银行市场间资金流动渠道的内在需求。留待时机成熟时,中国亦应顺势推行长期议而未决的股票质押贷款等金融创新,从而令银行市场与资本市场间“灰色勾当”在去芜存精后成为阳光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