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中国新药临产之痛
中国创新药物的研发进入关键阶段后,迫切需要国家的相应支持和良好的投融资环境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王蔚俞丽虹
今年初,设立在上海张江的国家新药筛选中心向全世界披露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非肽类小分子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这是当今公认的、最重要的抗糖尿病药物作用靶点之一。
这类跨国公司加快收购我国新药研发项目的案例,在上海“张江药谷”新药研发企业中屡见不鲜。
今年3月,有跨国公司出价3700万美元的技术转让款和全球销售额9%的分成,收购上海泽生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重大创新药物——“重组人纽兰格林”的全球市场销售权。这项历时7年研发的创新药,一旦完成国际临床试验、拥有全球范围自主知识产权,将成为中国进军国际市场的首个原创基因工程药物,年利润预计超过25亿美元。尽管法国制药公司的这份收购合同遭到拒绝,但由于2000万美元的资金缺口,该项目难以开展国际临床Ⅱ期试验,极有可能再次落入洋人口袋。
药物研发项目被廉价收购
即便拥有全球众多的高素质研发人员、充足的研发经费、领先的技术,近几年美国新药上市速度依然出现减缓的趋势。有关资料显示,2006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只批准18种新药上市,低于近6年的平均水平。
美国很多大型制药企业已加快了从世界各地引进新的研发项目的速度。据统计,在众多知名跨国制药企业中,自主研发的项目只占全部在研项目的1/3,其余项目都靠外部引进。
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上海泽生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明东认为,国外大型制药企业的自主研发速度,已经追赶不上其专利药专利过期的速度,市场前景不容乐观。
全球知名的医药信息咨询公司(IMS Health)报告指出,2006年,美国制药公司拥有的市场价值达190亿美元的处方药专利保护将到期,2007年专利保护将到期的处方药市场价值约100亿美元。一旦专利保护失效,仿制药公司随即推出低价位的相应仿制药,专利药的销售额通常会急剧下跌。
在欧美,开发一个全新药物通常需要10亿美元投资和大约12~15年的时间,而且难度越来越大。2006年底,美国辉瑞公司宣告,中止降胆固醇药物的临床研究,而在该项目上辉瑞已投入10亿美元。但若从别的药研公司获得一项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新药的全球市场开发权,通常只需3000万~8000万美元。因此,引进成熟项目对于跨国制药企业而言,不仅大大缩短了新药开发时间、降低了风险,更节约了开发成本。
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发部商务拓展总监刘日廷博士告诉《瞭望》新闻周刊,值得关注的是,许多跨国公司通过合作、收购、兼并等合法的资本运作手段,尽量获取中国那些只差一步就将成熟的科研成果,还有其战略上其它方面的需要。
刘日廷认为,一些跨国制药企业往往是为了控制研发的进展,利用专利战略,有目的地收购中国的发明与专利,然后非常技巧地将其搁置起来,或延迟这些项目的研发速度,同时加快自身项目的进展。结果使中国的一些发明和专利,再也得不到什么专利许可费了,更重要的是把潜在的竞争对手扼杀在摇篮中。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