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陵公告牌上标明的“陵寝周边100米内为文保范围”的规定(左图圆圈内)。本报记者 陈尉 摄影 |
明十三陵皇家景观遭人为破坏 整治遇经费难题
“十三陵风水和自然景观正在遭到破坏,当地农民生产及有碍历史景观的民宅、商店、旅游娱乐场所等无形中破坏了皇家风水的完整性。”
北京市政府要求,对保护区内现有的影响明十三陵环境风貌的非文物建筑,区政府应当依法制订整治搬迁方案,分期组织实施。
早在2003年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北京明十三陵,正面临着自然景观和风水完整性遭到破坏的尴尬局面。
永陵外猪场威胁景区安全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总称,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南麓。其中永陵是明世宗和他三个皇后的陵寝,就在昌平长陵镇永陵村村东北山坡下。尽管永陵的规模不及长陵,亦未对外开放,但整个陵寝构造精美细致,保存完整,为十三陵之冠。
不过在永陵陵寝围墙之外,却赫然坐落着一个占地超过10亩的养猪场。养猪场周围是由破旧的砖瓦砌起来的一人高的院墙,其中离永陵围墙最近的地方仅有10米左右的距离;院墙内几排平房里养着数百头小猪,大量猪粪堆在永陵围墙脚下。破旧的养猪场和不远处永陵红色高墙成鲜明对比,养猪场刺鼻的味道也令不少来永陵游玩的游客感叹“大煞风景”。
记者还注意到,这个养猪场的一侧是果园,另一侧永陵陵寝内古柏树的树冠已探出红墙,而养猪场内的屋子里还不时升起阵阵炊烟,不由得让人为这里的防火安全捏一把汗。
实际上,类似永陵这种人为设施破坏自然景观的情况,在整个明十三陵景区内并不鲜见,比如在昭陵、景陵附近,大片民宅紧邻陵寝的围墙,而在一些陵外更是建成了大量的民俗旅游设施,以便于发展当地旅游经济。
皇家风水的完整性被破坏
“这实际是一剂毒药。”国内一位文物专家告诉记者,大量民宅、商业设施、游乐场所的存在破坏了明十三陵皇家风水和自然景观的完整性,可能在短期内能获得经济效益,但文物价值因此大打折扣,必将得不偿失。
这位文物专家解释说,明十三陵的特点和价值在于它第一次体现了中国皇家陵寝建筑群的整体性。在中国传统风水学说的指导下,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设计,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界,用以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副主任李德仲也曾担忧地说,“十三陵风水和自然景观正在遭到破坏”,当地农民生产及有碍历史景观的民宅、商店、旅游娱乐场所等无形中破坏了皇家风水的完整性。
景区环境整治遇经费难题
针对明十三陵地区的文物保护,北京市政府2002年就发布《北京市明十三陵保护管理办法》规定,在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建设工程,在建设控制地带内使用土地和进行建设,必须符合国家和本市有关文物保护和规划的要求。对保护区内现有的不符合规划或者影响明十三陵文物和环境风貌的非文物建筑、构筑物,区政府应当依法制订整治搬迁方案,分期组织实施。
此外,政府还规定,在保护区内不得进行开矿采石、挖砂取土、掘坑填塘、捕猎野生动物、修建公墓等破坏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的活动;所建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种植、养殖等设施,不得危及文物安全,影响环境风貌。
上述文物专家说,永陵围墙外实际属于建设控制地带,非文物建筑都应该本着维护文物完整性的原则搬迁,不过搬迁涉及到经费以及一些历史遗留问题。
永陵旁边养猪场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猪场是建在他承包的土地上,2001年建成,有合法的经营执照和手续。而明十三陵保护管理办法是2002年下半年才公布的,其后有关部门一直都没有和他沟通过有关猪场拆迁的事。
十三陵特区办事处一位官员表示,由于十三陵地区村镇建设布局比较分散零乱,在申办世界文化遗产时,政府对一些影响比较大的设施进行了拆迁,不过由于经费紧张,一些未开发的陵旁边的拆迁改制工作就暂时搁置了。(陈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