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6月28日电 (记者赵永平)水利部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全国累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6万平方公里,每年可保持土壤15亿吨,增加蓄水能力250多亿立方米,增产粮食180亿公斤,累计有1300多万水土流失区群众解决了温饱,许多农民走上了富裕发展的道路。
据悉,“十五”期间国家启动了首都水资源水土保持项目、黄土高原淤地坝、东北黑土区、珠江上游石漠化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等一批重点工程。目前,正在开展的国家级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达到了11个,覆盖了500多个水土流失严重县、市。这些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大力实施了坡地改梯田,建设淤地坝等小型蓄水保土工程和农田生产道路,种植经果林,恢复水土保持林草植被,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大幅度提高了土地生产能力。
这些年来,水土保持一直坚持减少人为的干扰,充分发挥大自然生态修复能力,加快了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目前,全国有宁夏、北京、河北、内蒙古、陕西和青海等6省(区、市)发布了全面封山禁牧的决定,有25个省(区、市)的1100个县全部或部分实施了封山禁牧,封禁范围达到67万多平方公里,其中有35万平方公里的林草植被得到初步修复,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据了解,今后,在水土流失严重、人口密度大、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突出的长江、黄河上中游、东北黑土地、西南珠江上游石灰岩等区域,国家将继续扩大项目规模,增加投入,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改善农村经济发展条件。在水土流失程度较轻、降雨条件适宜、人口密度较小的地区,进一步加强封山禁牧,转变生产方式,减轻人为活动对自然的干扰,充分发挥大自然的生态修复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