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重庆日报消息武陵山地区应构建武陵山经济圈,把“散沙”聚合成有力的“拳头”——28日至29日,在秀山举行的“武陵山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讨会”上,专家呼吁:处于渝、湘、鄂、黔结合部的武陵山地区要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区域快速、协调发展。
行政区划制约难整合
武陵山地区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人口1000多万,其中60%是少数民族。尽管这一地区在行政上分属三省一市管辖,但却是一个具有较强同一性的相对完整和独立的经济区域,在资源和文化方面有着巨大的相似性和互补性。同时,该地区又处于重庆、长沙、武汉、贵阳四大城市的“环形空洞”中心,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专家认为,目前武陵山区受行政区划的制约,资源整合度差,出现了大量重复建设、产业同构的现象。如该地区有两县城分属不同省份,隔河相望,过桥却要交两次费;联合国向酉阳青蒿开出大订单后,整个武陵山地区大部分县种植青蒿,却因青蒿素含量较低和企业加工能力有限,“蒿贱伤农”;由秀山、花垣、松桃构成的中国锰矿“金三角”,由于各自为政,锰产业“小而全、大而空”。
跨省建武陵山经济圈
对此,与会专家提出,武陵山地区应借鉴其他经济圈的发展模式,建立武陵山经济圈,实现多方位、多层次的区域合作,推动经济快速增长。
要实现武陵山地区的合作,首先要拆除由行政分割造成的制度上的“篱笆”。专家建议,应坚持平等与协商原则、优势互补与互利互信原则、效率与公平兼顾原则,跨省市交界区地方政府建立区域合作联系会议制度,制定区域合作规范;建立与此相应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
在旅游、产业发展方面,可以考虑实现资源整合、高效发展。如锰矿“金三角”可考虑由三县一起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群发展战略,强强联手做优品牌,提高开采、加工科技含量,延长产业链,加大治理污染力度,使锰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