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香港投资企业到投资香港拓展全球品牌
康佳见证回归十年深港巨变
1979年3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宝安县正式改为深圳市,而20多天后香港港华电子在深圳投资光明电子厂,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家中外合资电子企业,这家电子厂正是康佳集团的前身。
从一家合资的小电子厂,成长为中国消费电子产业巨头,再到借道香港快速迈出国际化步伐,成功拓展全球品牌。在庆祝香港回归10周年之际,记者走进康佳,从一个企业出发,探寻历史的轨迹和未来。
一、 第一家中外合资电子企业
创造历史的骄傲写在每一个康佳人的脸上,作为康佳营运管理中心总监,刘凤喜对这段28年的历史也是了然于胸。
“说康佳是中国第一家外商投资电子企业是有据可查的”。刘凤喜拿出一张已经发黄的签字仪式的照片:“1979年3月26日,广东省华侨农场管理局与港华电子企业有限公司在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华侨农场共同建设光明电子厂协议书的签字仪式,在北京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举行。香港港华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林中翘先生和广东省华侨农场管理局副局长陈贤代表双方签字。侨办副主任林修德,秘书长彭光涵、罗振辉,以及香港华明行经理张瑞霖先生出席了签字仪式。”
根据合同,第一期工程共引进了7条自动生产线,建成后每年可装配16至18寸彩色电视机9万部,收录两用机36万部,录音带150万卷。
1979年5月,光明华侨电子厂开始以来料加工方式装配收录机芯,1980年5月在沙河建好第一幢厂房后迁厂同时改为合资经营企业。
“产业向成本低的地方梯次转移,并在转移中转型提升,是香港经济发展的内存需求。康佳就是香港制造业转移的产物,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及时成功承接这种产业转移,为香港的产业转型与提升提供了空间和支撑,也为自身的发展赢得了机遇。”
二 康佳与深圳共同成长
黄秋君是1981年入厂的康佳老员工,像她这样的老员工康佳还有300多人。黄秋君骄傲地说,他们这代人不但见证了康佳的崛起,也见证了深圳的发展历程。
1、小山包变成高楼大厦
“车子到了深圳老城,全都是砖瓦房,过了铁路,也就是蔡屋围还有几栋房子,再往西走,一路上汽车就在山中穿行,公路很窄,两边是一个个山包一闪而过。”这是黄秋君第一次到深圳康佳报到时的情景。
到了工厂,也就是在丘陵连绵中的两栋厂房,周围全是山和树林。当时女工们就住在现在康佳医务所的那栋楼上,小房间住8个人,每层楼两边的大房间住10个人,医务所紧靠着就是山。山的两侧,一侧有一个汽修厂,一侧有一个家具厂,到这两个厂去,都要翻山越岭,走很长一段山路。当时的华侨城一出门看到的都是小山包,有现在的8层楼那么高。再向山里走,树林很密,就不敢走了。只有工厂前面有一条坑坑洼洼的公路,当时叫广深公路,可通到广州,偶尔还有车来往。
2、排号从厂里买卡式录音机
黄秋君介绍,当时,从康佳朝着海边走,到沙河、沙头等几个村子里,能买到一些走私货,也就是电子表、计算器、香皂、丝袜、小镜子等小东西,偶尔也有黑白电视机。黄秋君从来没有买过电子表之类的走私货,她认为康佳是电子厂,一定能做出这些产品。
开始,康佳有一个做元器件的车间,有一个做线路板的车间,有一个组装收录机的车间,还有一个发泡车间。黄秋君在元器件车间,技术并不复杂,主要的考验是要眼疾手快。香港方面派人过来进行技术和生产管理指导,管理很严格,上班打卡,计件任务,抓产品质量,都很严格。
由于产品是来料加工后出口的,不做内销,当时有一个规定,来料加工中有一个百分之几的原料损耗,如果没有损耗,做成了合格的产品,每百台产品中可以拿出几台来供员工购买。因此大家就排号买这类产品。黄秋君就是排号购买了自己工厂生产的一台卡式收录机,爱不释手。
黄秋君介绍,康佳生产的第一批电视机是三用的,电视屏幕很小,装在一台录音机上,这台录音机还有收音机的功能。产品多是美国客商订购的。
3 看着深圳、华侨城、康佳一天冒起来
黄秋君说,如果去福田和罗湖,很多早期在康佳一起奋斗过的不少人还会说:“去深圳”。因为那个时候康佳所在的华侨城位置太偏了。去深圳逛街,也就是和平路和建设路可走,路两边还有稻田,老街有一些商店,现在看也就是小小的士多店。
特区成立的前几年,也看不出多大变化。但是深南大道开通以后,看着路两边每天都有建筑冒出来。华侨城到处都是工地,热气腾腾。
深圳、华侨城就这么天天给人惊喜,慢慢地山都没有了,华侨城只是留了几个小山包,进行园区内的景观点缀。从罗湖到南山的一座座小山也都没有了,被一座座高楼大厦所取代。利用国内彩电行业开放市场、价格竞争的大调整时期,康佳也在国内加快了并购重组步伐。
1992年,康佳完成股份制改造,在深圳A股挂牌上市,成为国内道家挂牌的中外合资企业。
1993年10月,北上黑龙江并购牡丹江电视机厂,成立“牡康”,创造了著名的“牡康模式”。年底,东莞康佳电子城动工兴建,“莞康”由此诞生。
1994年,康佳销售收入达到27亿元,15年累计实现销售收入94亿元,创利润7.8亿元,等于为国家赚回116个康佳。
1995年5月,康佳又西进陕西,重组陕西如意电视机厂和陕西广播电视设备厂,命名为“陕康”。
1996年,国内彩电竞争进入白热化状态,彩电企业纷纷出手,康佳实力大振,喊出“谁升起,谁就是太阳”的响亮口号,以高昂的姿态树起品牌大旗。1997年5月,康佳进入中部腹地安徽,兼并滁州电视机总厂,建立起中原基地。1998年底,康佳深入西部四川,在重庆设立分厂“庆佳”,当时已经与国内彩电巨头长虹平起平坐,成为国内最有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彩电企业。
康佳以深圳速度很快成长为大企业,总部不但新盖了2号和4号两栋新楼,还到内地到处收购兼并企业,电视、报纸上几乎天天都有康佳的报道和广告,有一年,江泽民总书记年初视察牡丹江康佳,年底又陪同古巴总统卡斯特罗视察深圳康佳总部,员工们都感到激动和自豪。
三 香港成为康佳国际化的桥头堡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深港经济融合加速。随着国际国内市场环境的变化,康佳又迎来新的国际化发展机遇。
1997年12月,康佳斥资8亿港元,收购港方股权。作为我国最早一批合资企业,康佳一举转变身份,由合资变为独资,并由此迈开了国际化拓展的步伐。
“制造业实现转移以后,香港对深圳及珠三角制造业的作用更重要了。香港服务贸易业的优势地位,让它成为国内企业国际化的桥头堡”。刘凤喜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刘凤喜介绍,为拓展国际业务的需要,康佳很早就在香港注册成立了香港康佳公司,聘用了一批经验丰富的香港工作人员,主要负责国际商务方面的业务,康佳在海外的分公司业务也由香港公司统筹。
香港是全世界著名的自由港,经济、技术、商务信息丰富,金融、贸易、航运等服务业发达,法律等环境与国际接轨。在香港设立机构就能非常好地利用这些优势来开拓国际市场。比如要进行商务谈判,驻在香港的国际机构要到深圳来谈,签证、过关都手续还是烦琐,而这些国外公司大多在香港设有办事机构,在香港谈特别方便。还有就是香港各方面比较规范,在香港从事商务活动,信誉度就高许多。另外,借助香港,康佳在产品采购、技术、产品信息的收集也方便得多,丰富得多。这些因素,使得香港康佳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通过香港康佳的运筹,康佳很快在国际市场构建起初步的全球化资源整合网络。
在营销体系的全球化布局上,康佳已经在美国、加拿大、欧洲、印尼设立了分公司,负责康佳产品的海外销售、物流以及用户服务。以康佳美国分公司为例,“美康”设在美国洛杉矶,主要负责康佳集团北美市场的销售和市场方面的工作,是专业供应康佳品牌的家电消费品公司,同时也帮助开拓公司OEM产品以及其他和跨国公司合作伙伴的合作事宜。
在海外制造布局方面,康佳已经在印尼、墨西哥、斯洛伐克、俄罗斯、南非设立了五大海外制造基地,与中国国内的五大制造基地协同呼应,全面覆盖全球市场。如康佳印度尼西亚公司已经建成三个工厂,年产能达到100万台,成为康佳进军东南亚市场的重要基地。
此外,康佳还在日本、韩国和法国等地设立了工业设计研究所,提升产品的工业设计水平。
目前,康佳构建的全球化运作体系已经让产品远销5大洲的108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过亿用户,2006年,香港康佳公司也正式升级为国际营销事业部,全面负责康佳的国际业务。
四 回归十年成康佳国际化快速发展的十年
年报显示,2006年,康佳集团整体销售收入达到126.56亿元,同比增长10.48%,实现净利润1.03亿元,同比增长42.75%。
康佳国际营销事业部副总经理何小华告诉记者,今年康佳外销彩电销量同比增长41%,销售收入创下历史新高,已经连续多年保持近50%的年增长速度;手机业务也实现了海外销售零的突破,一举达到75万部。
2006年,康佳还获得了在全球工业设计界有奥斯卡奖之称的IF国际大奖、深圳市市长质量奖、中国专利优秀奖、出口免验企业和第二届中国优秀企业公民、2005年度中国进出口额最大的500家企业之一等一系列的荣誉和称号。
何小华认为,回归十年正是康佳国际化业务快速发展的十年,国外市场取得的这些销售业绩,设在香港的海外事业部发挥了重要作用,下一步,利用目前已经建立的海外营销网络,康佳还将进一步拓展冰箱、洗衣机、空调等产品在海外重点区域的销售,提升渠道的复用价值。最终把康佳打造成为一个全球范围内的知名品牌。
记者观察
香港回归的微观视角
香港回归是国家民族的一件大事、盛事。但是从一个企业的微观视角,把一个企业放在历史的坐标下,考察其在回归历史中的变化轨迹,既可看回归的必然,也能看到回归的远大前程。因为经济的融合把深港两地汇集到全球经济的浪潮中。
康佳注释了回归的成功。在香港回归的路途上,经济的融合起到了主导作用。特别是香港制造业的转移,内地对香港制造业的成功承接,不但对内地经济的起飞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促进香港经济成功转型和新产业的培育及竞争力的提高也是极大的推动,从而形成两地经济的融合共赢。
可以说,没有香港制造业的转移,就没有深圳的“世界工厂”。如果没有深圳及珠三角的制造业,香港的服务贸易产业也是无源之水。深圳及珠三角的制造业是香港服务贸易的后方基地。“前店后厂”是过去这种关系的生动比喻。
在康佳所处的深南大道,还坐落着深圳的另外两家彩电巨头——TCL和创维,这三家企业占据国内彩电产业三分之二的规模。回溯TCL和创维的发展,也是根源于香港制造业的转移。
继康佳之后,香港陆氏在蛇口投资彩电基地。1996年,设在惠州的TCL开发出大屏幕彩电,但当时的牌照用国内一家企业的,制造是一家香港公司。此时,TCL与香港这家制造公司合作上产生矛盾。与香港陆氏谈判,收购蛇口陆氏彩电基地,TCL才获得了生产制造基地,从此走上高速发展之路。
RGB电子有限公司是中国电子部下属的彩电总公司设在深圳的彩电厂,生产线是从香港康力公司搬过来的。1993年,香港创维欲进入内地彩电市场,收购RGB电子有限公司,才使创维在国内成长为一棵企业大树。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香港制造业的转移成就了深圳的彩电业。
从康佳到中国彩电产业,香港制造业转移、香港回归与内地的融合,造就了数不胜数的企业奇迹和产业奇迹。(徐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