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午,周先生和家人来到洋人街游玩,刚走到知青公社附近,看到一拱形标语牌上写着“爱护公共卫生长命百岁,随地乱丢垃圾断子绝孙”的提示标语。周先生说,劝导人们爱护环境卫生是好事,但使用“断子绝孙”这样的词语太过“狠毒”。
新闻回放>>>
劝导人们爱护环境的提示标语,本该以轻松、温馨的语气对大众起到教育提醒作用,而如此“狠毒”的提示标语,会让来此游玩的市民扫兴。洋人街作为重庆的知名旅游景点,出现如此的提示标语让人惊诧,用中英文双语书写的这些内容,更给外国游客留下不良印象。
实际上,诸如此类的标语,已经不是头一次出现。在民间,象“放火烧山,牢底坐穿”、动员育龄夫妇做计划生育手术的“横下一条心,切断"两根筋"”,一些地方在住宅区的输变电设备上刷的“高压危险,电死不管”标语等等,都有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味道,令人恐惧。这种居高临下、口气硬邦邦的标语,是对个体的不信任和不尊重,是对一个城市的反宣传。这些“特色”标语的存在,羞辱了公众,羞辱了地方政府部门形象和公信力。
城市标语是一个城市自我表达的文化形态,是一个城市文明素质的体现,在符合中国语言规范的前提下,它应该像城市生活一样丰富多彩,选择温馨、和谐的表达方式,即便要宣传某项执法工作,也应考虑大多数人的感受,考虑宣传的实际效果。动辄用生硬蛮横甚至诅咒的字眼,不仅显得言语贫乏、粗暴,且少了人情味,易引起群众反感,损害社会和谐。
其实,“粗暴标语”对陋习的纠正,实质上是一种文明的困境,是一种最无奈的力量。许多人认为,对素质高的人,“请”、“勿”等文明标语有用,而跟“素质低者”说文明之词,仿佛是“对牛弹琴”,所以不能客气,固而在愤然说声“现代的国人素质,真他妈的差劲儿”后,就出现了这些“以暴制暴”的标语,意图让素质差的人哆嗦,痛而知耻,文明起来。
但是,粗暴的方式真能换来文明吗?有人说,一个社会如果只有“鞭子”,那么一旦放下“鞭子”,所有的恶行就会反弹。事实上,那些“粗暴标语”就是文明社会的一条“鞭子”,“鞭子”的“敲打“虽能让一些人暂时文明了,但却难以去除一些人根深蒂固的不文明习惯。
更为重要的是,任何文明的实现,其手段与方式也必须是文明的,文明也必须通过文明的方式来实现。这是文明真能实现的前提。“粗暴标语”以粗暴求取文明,虽然解决了一时一地的小问题,但却在驱除一种不文明现象的同时,却把另一种不文明的形式传播出去,教会了很多人不文明的表达方式和不文明的做法,更可能激化问题双方的矛盾,甚至挑起更恶劣的对抗情绪,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使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不文明,而导致了得不偿失。
市民文明习惯的养成,没有特效药,更不能幻想一劳永逸,而是一场艰巨的持久战,需要宣传、教育、法制、公民自律等诸多方面的共同使劲,更不能指望“粗暴标语”来实现。因此,我们不妨多注重“标语文化”,将警示语过于严厉、刻板的面孔变一变,改用优美、温馨的语言进行表达,以文明的方式来倡导文明。警示标语的作用其实就是提醒人们注意,提醒的方式婉转一些,多用些礼貌用语或者温馨的表达方式,或许会更容易让人接受。
请看几例:“亲爱的,别吻我,怕羞(修)。”——桂林街头某小车车尾标示语;“来也匆匆,去也冲冲!”——某商场卫生间内提示标语;“附近没有医院,注意安全。”——南宁至梧州路段某二级公路警示牌。又如,现在很多商场为了防小偷,经常打出“偷一罚十”之类的标语,但在北海的一家商场,却写着这样一句话——“除了记忆,请什么都不要带走”。这样亲切的话语,娓娓道来,令人有所得,既给人一种美好的感觉,又同样能起到警示的作用。同样是宣传严禁酒后开车,那句“司机一滴酒,亲人两行泪”,打动了无数习惯“喝两口”的驾车人;同样是提醒人们保护绿地,“严禁践踏、违者罚款”换成了“小草茵茵,脚下留情”,不仅一样可以保护绿地,而且能够潜移默化地陶冶市民情操。这类轻松幽默诙谐的提示语风格适合现代人的心态,会给人的印象更加深刻,人们更容易注意它和记住它。
由此说来,城市标语反映出的绝不仅仅是单调的警示信息,它也是一个城市的“脸面”,它不仅仅是一种宣传形式,也是一种文化的传递。一个城市或地点标示语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这个城市文明的一个象征。而生硬蛮横的警示标语,则是文明社会和法制建设进程中面临的一大尴尬,但其并非不可代替。只要我们动动脑筋,换一种思路和方式,摈弃陈词滥调,少些语言暴力,避免过分野性,倡导既有实用性也有观赏性,生动活泼、健康有益、富有时代气息的“标语文化”,给人的感觉就会不同,或许会更容易让人接受,其收效或许会更好。(吴仁寿)
(声明: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来源:新华博客)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