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海东贫困地区,一提起通信“村村通”,从干部到农民,赞不绝口,“通信,是青藏线之外另一致富的"天路"。”从2004年至2006年底,中国移动公司共投资5.3亿元人民币,使青海1300多个行政村实现“村村通”,人口覆盖率达95%。
“村村通”工程为青海海东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有手机就有信息
海东是青海主要农业区,也是“村村通”工程的重点。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核桃庄乡乡长马文伟说:“掌握市场行情,把握最佳买卖时机,靠的就是信息灵通快捷。2006年全乡仅玉石加工就收入3000万元,人均3000元。”
乐都县寿乐镇镇长杨小林算了一笔账:过去农民联系个事情,去趟县城来回坐车最少花4元钱,吃碗饭两三元,可如今一个电话几角钱就能解决问题。他说:“对目前仍不富裕的农民来说,减少开支,就是增加收入。”
“现在乡里建起了农信通网,从种子、肥料的优劣,到粮食、蔬菜、生猪的价格,应有尽有。沙沟乡也建起了自己的网页,推出自己的旅游景点,一下缩短了乡村与城市的距离。”平安县沙沟乡乡长李文说。
平安县小峡乡下店村支书孙志发说,他们镇相当多的人经营草帘、木材和彩砖加工,样样都得着手机的好处。他说:“对庄稼人来说,手机不是耍牌子的,是"下蛋的鸡",能给我们带来财富。”
乐都县高庙镇新盛村村民李进业,种植经营花卉,如今已是当地这一行有实力的老板,每年的手机话费七八千元。他说:“我们这号人现在已与手机捆绑在一起了,在交易繁忙时,手机几乎时时拿在手中。”
一个乡党委书记的通讯录
刚刚调到乐都县城台乡担任常委书记的张玉中,此前一直任洪水镇镇长。他说:“我这些年工作的实际体会是,在山区,路固然重要,但信息有时更重要,更实用。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来说,通信是青藏线外的另一条"天路"。”
他说,洪水镇迅速发展有两个标志性的转折:一是修路;二是通信网络覆盖全乡。2002年全镇人均收入才1652元,到2006年增加到2804元。
张玉中手中有一张“关系网”——400多人的通讯录。他介绍说,如今的乡镇干部,作为最基层的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什么都得管。可贯彻党的富民政策,让农民富起来,让农村美起来是第一位。在洪水工作的5年中,他建立起这样一个“关系网”:一头是老百姓——帮助农民调整种植结构,组织剩余劳动力外出;另一头是经纪人、老板——向他们推介洪水的劳务工、蔬菜、花卉、彩砖等,哪怕是只能带几个人出去的小老板,他也不放弃。
科技信息进村来
乐都县芦花乡丰洼村支书肖文魁,算得上是个见过世面的村官。2003年,当时的副省长穆东升来芦花,肖文魁向穆省长提出建移动通信基站的要求。多年分管农业,对省上资金的整体“盘子”了如指掌的穆省长为难地说:“这恐怕不现实,投入太大,哪有那么多资金呢?”可事情的发展却出乎意料地迅速,到了2005年,移动“村村通”实施,电话全通了。
谈到“村村通”的作用,肖文魁举了个例子。村上刚建大棚时,棚内温度高达45摄氏度,有些人都不知道揭盖,硬给辣子洗“桑拿”。“村村通”之后,网上提供许多科学实用的信息,如今,怎样发展大棚蔬菜,大家全懂了。
平安县小峡乡石家营村村委会主任刘兴存说:“移动通信为我们报险情,保平安”。2006年清明节,一上坟妇女不小心烧纸时点着了草山,接到报警后,他立即打电话,短信群呼,全村在家劳力都上山扑火,很快将火扑灭。如今村里邻里间发生矛盾,由于通信方便,干部总能及时赶到解决。这几年村里社会治安方面没有发生大问题。
青海省海东行署分管通信的副专员索涨卿说,几年时间,整个海东行政村移动网络的覆盖率达到99%以上,人们的观念、生活、行为方式,都有很大的改变。这种社会效益又转变为经济效益,海东人均收入去年创历史新高,通信是支持和推进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