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谊论高考存废 什么样的制度可以取代高考 范谊一再强调,他所谓的“废除高考”并不是指大学招生不再考试,而是要破除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神话,废除现行的以单一的高考成绩“一考定乾坤”的招生制度,以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业因素、非学业因素、社会评价制度取代现行高考。
在范谊设计的一套取代现行高考的新制度中,主要措施包括:还大学自主招生权利,增加学生自主择校的机会,结合学生的学业记录、社会服务和技艺特长,用日渐完善的高中毕业会考加全国大学招生学术潜力考试取代高考。
重视特长考查学生“学术潜力”
大学招生考核指标体系的基本构架为:学业因素占50%,含高中毕业会考和学术潜力考试成绩;非学业因素占30%,含考生社会服务记录、学校社团活动记录、艺术技能发明竞赛获奖;社会评价20%,含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
学术潜力考试以考查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学习能力为主,如观察能力、筛选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分析能力、演绎能力、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逻辑推导能力和虚拟想象能力等,同时还要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策略,即考生的情感控制力和行为自制力,学生可以带计算工具和字典入考场。
招生学校在评价考生时,可以根据学校的特色和专业特色对个别指标特别突出的考生予以倾斜。大学招生要从培养热爱学习、奉献社会、善于创造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角度评价学生,以承认差别、重视特长、鼓励创新的思想培育和张扬学生和学校的个性。
大学自主招生并受社会监督 各大学根据教育部规定的办学条件,结合自身的教育资源和社会需求,自定招生名额,报主管部门批准备案。主管部门根据当年财政预算、该校的教学资源(尤其是生师比)和社会用人需求趋势进行审批。招生计划批准后,学校向全社会公开当年招生名额、招生专业、录取条件和招考方式,以便接受监督。
部属重点大学招生名额应面向全国,按省级行政区划定招生人数和专业,招生人数根据该省当年高中毕业生在全国应届高中毕业生所占比例确定,实现全国考生公平竞争,学校自主录取。
省属大学在完成本省的招生计划后或在本省生源不足的情况下,鼓励跨省招生。
大学招生不再以高考成绩为录取标准,而是以高中会考成绩和学术潜力考试成绩为基础依据,由大学参考其他因素和方式自主招生。大学可另设其它考查方式,如面试和专业测试,也可参考学生在高中学习期间的学业、竞赛和社会表现。
学生根据自身条件申请上大学 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和公布各类学校招生的最低学业要求,高中会考各门功课的成绩分为5个等级,其中90~100分为A级,80~89分为B级,70~79分为C级,60~69分为D级,60分以下为E级。大学录取最低标准建议为:8D(高中毕业会考有8门学科成绩在D等级以上,获得高中毕业证书);各大学对本校的各专业规定最低录取标准,报教育主管部门备案,并向社会公布。
如高职类大学的标准为高中毕业会考成绩6C以上,学术潜力考试成绩为500分以上;专科类大学为5B以上,学术潜力考试成绩为550分以上;省属普通大学为4A以上,学术潜力考试成绩为650分以上;省属重点大学为6A以上,学术潜力考试成绩为700分以上;部属大学为8A以上,学术潜力考试成绩为750分以上。考生根据自身学业成绩和其他条件自行申请。
记者手记 一般人反对高考,比较害怕被“酸葡萄定律”伤着———自己没考上大学或者没考上好大学却要怪高考!范谊大概是有所防备,所以他接受访问时首先强调自己就是高考受益者。
平心而论,除了刚刚恢复高考的那几年,社会对高考的批评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但高调喊出“废除高考”的,范谊是第一人。此话一出,有掌声,也有臭鸡蛋,而且扔臭鸡蛋的人更多。当然了,一种认识是否正确、是否能推动社会进步,简单拿人气指数来说事似乎并不是一种科学方法。试想,当年小岗村提出的“土地承包”如果公开表决,那么整个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很可能就要推后几年了。
高考是一根指挥棒,这句话大家即使没有听说过也领教过。在中国,这根指挥棒有着魔幻般的感召力,它指挥着我们的整个基础教育系统,从老师到家长,从学校到家庭再到社会,都在围着它转。这就是为什么教育行政部门天天在喊素质教育,可一到学校还是应试教育占了上风。如果不信,请看看今天的那些所谓的重点中学是怎么做广告的,能离开“状元”、清华、北大和一本上线率这几个贴着应试教育标签的词吗?
范谊十分执着地认为,“反对我的人大多没有全面理解我的意思———一部分人可能是还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另外也有传播的问题。我相信支持我的人会越来越多!”
本报记者 郝建国 (来源:华商报)
(责任编辑:张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