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说话口音,温州籍作家林斤澜更像北京人。也是,这么热的天,居家就是老北京喜爱穿的圆领衫。
7月11日,盛夏了。下午更显得热一些。林老去年搬的家,搬到了和平门附近的一个小区里。一进门,很是敞亮。原来,房子装修时把门厅和旁边一间房打通了。客厅和书房也合在一起用了。迎面宽大的落地窗,窗外茂盛的丁香郁郁葱葱的。西面高高大大的书柜里装满各类书籍:别人写的,自己写的。前面宽大的沙发,很是柔软,有时林老在沙发上看看书报刊。
前面茶几旁摞着《北京文学》、《当代》等杂志。
靠墙角的书桌上摆着电话、笔筒、胶水、茶壶及一些杂志。书桌上方的墙上挂着20世纪50年代时一家三口的合影照。书桌旁的暖气台上也是摆满了杂志。
东南高大的百宝阁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酒瓶子,竟有百个以上。有的有酒,有的是空瓶,都是国产的。老人爱酒,每天必喝。头一天晚上,在京的一些老朋友聚会,喝到10点多了才回家。只是年龄80多了,现在每次只喝一两多。
老人的身体还是蛮好的。每天基本上晚10点多钟睡下,早上6点钟起床。吃过早餐就出去散步,天气若不是像现在这么热,可以一走两个小时呢!
散步回来,就看看电视、报刊。有时兴致来了,就写写稿子,写写散文、随笔什么的,多是给外地的报刊,尤其是家乡的《温州晚报》。
“我不会用电脑,还是用笔用纸有感觉。”老人说起话来很慢,温州口音很浓,但很亲切。见桌上放着两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书,一本是前年出的《林斤澜小说经典》,一本是《温州晚报》的编辑去年写的《林斤澜说》,老作家便送给了记者,并工工整整题了字。
林斤澜1923年6月1日出生。浙江温州人。1945年毕业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1949年后到北京市文联创作组从事剧本创作,1956年出版第一本书——戏剧集《布谷》。以后发表的作品大多为短篇小说,一般取材于农民或知识分子的现实生活,讲究构思立意,风格清新隽永,独树一帜。短篇小说《台湾姑娘》因在题材和写法上新颖独到,曾引起读者注意。1962年春,由老舍主持,北京市文联举行了三次“林斤澜创作座谈会”,专题讨论他作品的风格特色。以后写了一系列以浙江农村为背景的短篇小说,1987年结集为《矮凳桥风情》出版,一时为人传诵。这些作品语言凝练、含蓄,兼融温州方言于其中。作者以浓缩的结构、突兀跌宕的情节,白描出一系列人物形象。林斤澜其他的作品尚有《春雷》(小说集)、《飞筐》(小说散文合集)、《山里红》(小说集)、《林斤澜小说选》(小说集)、《石火》(小说集)、《小说说小》(理论集)、《满城飞花》(小说集)以及一些报告文学等。曾任《北京文学》主编、中国作协北京分会副主席等,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文联专业作家。
本报记者 许 涿 潘衍习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