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每人每年出3元钱,一年6万元便可成立一支养护队,阆中市水观镇的土办法有效解决了乡村道路管护难———
张义成赵辉雄本报记者陈勇文/图7月11日上午,接连大雨后骄阳再起,地表温度迅速升高到32摄氏度。
几名身着养路服的汉子正在阆中市水观镇的乡村公路上忙碌着:平整路面、铲土填沟、疏通水渠……
“前几天被冲坏多处的水鲁路、永安路、盘白路等已基本维修好了,村民出行不会受到影响。”说话的刘泽勇汗流浃背。他就是全省首个专职“农民道班”———阆中市水观镇乡村公路养护队队长刘泽勇。
“其实,这都是逼出来的土办法!”镇党委书记黄凤林告诉记者。
“花了血本修好的路更要保护好”
近几年,在镇干部带领下,全镇村民踊跃集资投劳,先后建成水鲁路、永安路、独柏路、射洪路、象阉路、盘白路6条乡村道,总长33公里。农民出行方便了,物资运输畅通了,蚕桑、水果、养殖等产业逐渐壮大,农民生活也一天天好起来。
但新问题很快便冒了出来:由于缺乏养护,路基损坏、边沟淤塞、滑坡土石堵塞等情况时有发生。2005年夏天,一场暴雨冲垮水鲁路的边坡,滑下的泥石阻断道路,使村民几天难以通行,苦不堪言。
“小问题不养护处理,今后的损失肯定会更大。”黄凤林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何不成立一支自己的道班,专门养护、清理道路?”镇上一班人很快达成共识,各村干部为此专门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商议此事。“要号召大家少吃一包烟,少喝半斤酒,一定把养护队搞起来!”黄凤林对村干部提出要求。
“村民每人每年出3元钱,一年6万元便能成立一支养护队。如果等路烂了再来修,恐怕要多花大家10倍的钱!”在细细算账后,方案得到村民们的支持,“我们吃够了不通路的苦头,花了血本才修好的路更要保护好!”
“无论多大问题基本半天内解决”
2006年5月,本着民事民作主原则,由村民们投票选出的全省首支由农民供养的专职乡村公路养护队正式成立,曾长期从事农村公路建设的镇农技干部刘泽勇当选为队长,同时入选的还有2名村组干部、5名农民。他们都是群众公认身体好、责任心强、任劳任怨的人。
从此,这支8人的“农民道班”便天天扛着锄头铲子、推着小车,在全镇几十公里公路上“巡逻”,随时清理路边沟里的杂草和淤泥,修护破损路面,加固路基。
就在一周前,突降的暴雨先后冲坏水鲁路、永安路、盘白路的部分路面,刘泽勇闻讯后立即带人前往修补、疏通,连续奋战几天,很快恢复了道路畅通。“自从养护队成立后,无论出多大问题,我们基本能在半天内解决!”刘泽勇自豪地说。
每天在公路上巡检,既养路护路还疏导交通,无论哪条公路出现险情都会骑上摩托车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处理……成立14个月以来,这支“农民道班”在忙碌中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全镇6条总长33公里的乡村道路完好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