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于文国摄
虽然以哈电机、东方电机为代表的我国水电机组制造已经达到世界水电制造业的先进水平,但是,国内一些用户对国产装备冷淡的状况令人忧虑
今年7月的哈尔滨雷雨不断、凉爽宜人,三峡工程设备制造厂商们纷纷从全国各地赶到这个有“东方小巴黎”之称的冰城。虽然雷雨导致飞机长时间晚点,但大家依然精神饱满。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特别顾问、国务院三峡三期工程重大设备制造检查组组长陆燕荪告诉记者:“我们现在的电力设备制造业、发电设备制造业进入了全球的体系,而且中国自己占了主导地位。
我们的核心技术或者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水电,三峡工程的建设,把我们水电制造业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这也是出席中国机冶建材工会、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三期工程重大设备制造检查组联合召开的“三峡三期工程重大设备制造联合立功竞赛”工作会代表们的共识。中国机冶建材工会的副主席张波表示:“从工会的调研结果看,这些年中国一大批制造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市场换技术”的陷阱
三峡三期工程70万千瓦水电机组是对“先天不足”的东方电机一次巨大考验。成功安装了三峡右岸大坝内的世界最大的水轮机说明,以东电为代表的中国装备制造业有能力自主装备一个“水电王国”。
东方电机党委书记李红东向记者讲述着东电的“先天不足”:“中国有三大发电装备制造企业集团: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上海电气集团、东方电气集团。3家相比,东方电气早期的基础最差,处境最困难。东方电气三大动力制造企业的东方电机、东方汽轮机和东方锅炉,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后期陆续建设的。在当时三线建设的背景下,这三家工厂不仅没有建在一起,而且都建在偏僻的西南山区。”
近两年,“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受到广泛质疑,尤其在装备工业领域。其主要原因就是让出了市场,真正的核心技术却没有换回来。不过,东方电气却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
东方电机的几位代表都表示:对于利用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首选的形式是结合出让一定的市场向对方购买。这样买来的技术,经过一定年限就完全为我所有,而我们在消化这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就是自主的知识产权了。由于中国巨大市场的诱惑,跨国公司往往能够同意出让一些技术。但这样买来的仍然不是真正的核心技术。涉及到真正的核心技术,双方的谈判一般都格外激烈,最后不得已,我们才会同意采取合资的形式。但是合资之后,对方都会把核心技术像宝贝一样珍藏起来,对这样的技术我们只能自己摸索。
李红东说,所谓引进技术,人家只是告诉你一种方法和设计理念,其余的一个字也不会多给你讲的。所以真正的引进消化吸收,只能靠自己去艰苦摸索,这中间走过许多弯路,慢慢体会、感悟,才能最终有自己创新的东西。
“理性对待跨国公司,而不是盲目崇拜、依赖,让东方电气避免陷入"以市场换技术"的陷阱。”李红东介绍,“在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上,东电与一项项国字号工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研制成功龙羊峡32万千瓦大型混流式水电机组和葛洲坝17万千瓦巨型轴流转浆式水电机组,后者至今仍是世界上转轮直径最大的水电机组,成为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重大科技成果之一。”“老师的软肋”就是“学生的靶心”
三峡同样见证了哈电集团不寻常的自主创新历程:在三峡左岸电机建设中,他们是分包商,为阿尔斯通等国际巨头打工。在右岸电机制造中,他们成了主承包商,独立中标12台发电机组中的4台整机,阿尔斯通则为哈电机打工。
“国家为了让国内参与三峡电站建设的企业学到国际一流技术,实施了"用重金买技术"的战略,1997年对三峡左岸设备支付了1800多万美元的技术转让费。哈电机人十分珍惜那次与国际高端科技的接轨。为回报国家为我们付出的高昂学费,我们只有背水一战,而且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哈电机党委书记宋世麒对本报记者回忆说。
短短5年时间里,哈电完成了从引进国外技术到自主研发的跨越。三峡右岸的国际竞标中,哈电机用自主开发的转轮与左岸技术转让方的国外公司在同一个试验台上对比,并以其高效率和高稳定性获得4台整机制造合同,这是我国企业首次独立承制世界最大的水轮发电机组的设计和制造任务。
“国外公司的技术也不尽完美,也有很多的缺陷。”三峡右岸水轮机转轮的主要设计者、哈电机高级工程师刘胜柱如今这样评价他当初的“老师”。几年前,他刚看到老外的设计时,认为完美无缺,想改进或者说想创新根本就不知道从何下手。
当初,挪威KEN公司交付给三峡的左岸转轮技术,在性能上达到当时世界领先水平,但稳定性方面没有完全达到合同要求,特别是存在一个高部分负荷压力脉动带,几次改动都没有得到使用者的认可,成为当时专家关注的焦点。后来这一问题被写进了右岸的招标书中,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就优先中标。“老师”的软肋,成为“学生”创新的靶心。在三峡左岸水轮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科技人员积极开展了右岸水轮机组的创新设计工作,历时4年,前后共进行了5轮设计试验,完成了14台转轮的设计、制造和试验,制造出一套电机公司历史上质量最好的模型试验装置和转轮。
7月10日10时51分,哈电机生产的三峡工程右岸电站26号70千瓦全空冷水轮发电机组成功试运行72小时后,正式并入国家电网。
专家称,首台全国产化机组的成功并网发电,标志着以哈电机为代表的我国水电机组制造企业通过“引进技术,联合设计,合作制造,消化吸收”,已达到世界水电制造业先进水平,我国自主设计、制造、安装巨型水轮发电机组的时代已经到来。市场与产品是唇齿相依
哈电、东电的命运证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是,“我们装备工业面临的自主创新环境仍然不容乐观。由于中国企业在引进技术再创新上所取得的成绩,令世界大公司感到惊讶,西方国家已经开始限制对中国的技术出口和转让技术。”陆燕荪提醒道,“还有一个尴尬的事实,国内用户对国产装备的不信任与冷淡。市场机会的缺失已成为制约重大装备国产化的主要原因。”
记者在近几年海关进出口的统计数据中发现,随着我国装备制造水平的稳步提高,重大装备的进口数量和金额却在逐年增加。国内的许多装备制造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可以替代进口,但由于一部分用户的偏见和不认可,导致国产装备在国内采购竞标过程中被进口设备击败的例子比比皆是。
哈电的宋世麟举例说:“用户在购买产品的时候变相限制制造企业的产品构成,如协议要求设备的零部件需用进口产品。制造企业要想中标,就得按照这种不合理的要求做,否则就会失掉机会。真的是国产的零部件质量有问题或是技术无法达到先进水平吗?其实,在我们看来,国产的零部件与进口的零部件性能完全是一样的,就是一些人畸形的消费心理在作怪。”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市场与产品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对于国产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困惑,与会专家的观点不谋而合:除了国家政策、法规的支持,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也要改变。
任何一个工业发达的国家,都不是等“武装到牙齿”以后才用国产装备的,即使国内产品做得不好也要用,韩国就是典型的例子。前苏联亦是如此,国人普遍有浓厚的国货情节。事实证明装备产品只有经过“用”,才能越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