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七月十八日电 题:“蚁穴”不堵 “经济大堤”难保
中新社记者 赵建华
高高举起的“审计之手”,已暂时落下。中国审计署奉职进行的监督,已有回音。
审计署昨晚公布了二00六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到上月底,近三百六十亿元人民币的“问题”资金,已获纠正;近两百五十项规章制度,在这次审计“风潮”中,得以制定完善;所涉人员受惩,亦在所难免。
审计署称,整改已见初步成效。
为防范腐败、制约私利,中国在制度设计上,近年来颇费心思。违规之路,逐渐被堵塞,情形已大有改观。
但百密难免一疏,加之约束机制不够健全,于是就有了“屡审屡犯”的怪象。
每年的六月下旬,审计署都会遵惯例,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中央预算的审计报告。平日,审计公告也经常把经济领域内的违规,甚至违法问题,冷不丁地“通告”天下。
每每此时,往往都会引起一番热论。媒体、网民跟风而上,成为一时热点。还有人将其喻为“审计风暴”,现在更有人称之为“及时雨”。
在此过程中,中国的管理制度不断得以完善,“违规”规模日渐减小。
今年的六月二十七日,审计署向外界公布了二00六年中央预算的审计报告。跟往常一样,一些执掌中国经济大权的部委,再次“榜上有名”。
但较往年的审计报告,财政资金划拨进程已经加快,使用效率亦有所改观。只不过,依旧存有诸多问题。
时值酷夏,烈日炎炎,正好是晾晒防霉的最佳季节。被审计署点名的各家单位,此次整改行动迅速,力度颇大。
从政府部委到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都三省其身,争先恐后般地开始了“纠错”行动。从预算执行、转移支付、投资分配,到挤占、挪用、虚报、截留资金,审计报告所列问题,大都已获回音。
原先的一些漏洞,已被封堵。一些增强“免疫力”的长效机制,也应运而生。对权利约束和资金管理,已变得更加细致、缜密。
中国的经济规模日益庞大,市场化程度也日渐加深。此时,更需要缜密的经济管理制度。
在此过程中,审计署的“敲打”,恐怕也还会继续进行下去,以免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当然,善良的中国百姓更寄望,明年的此时此刻,那些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话语权的部门不要再次重复“今天的故事”。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