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利民 张晓东
四川省成都市和中西部的很多城市一样,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郊区。一千多万人口中有六百多万农村人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十分突出。
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缩小城乡差距?近日,记者来到四川成都乡村采访时,感受到自2003年起成都市着力化解、弥合城乡“二元鸿沟”带来的巨大变化。
农民、农业工人到市民 7月,正值西瓜丰收的季节。邛崃羊安镇汤营村,55岁的村民赵秉德正在一望无际的西瓜田里劳作。不过,老赵现在的身份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而是“农业工人”,去田里干活对他来说,是“上班”。
在过去,汤营村人均耕地不到1亩,每年每亩收入仅五百多元。
“成都平原农业人口人均耕地只有0.8亩,且一般农户手中的土地分散性、多业化、小生产的特征非常明显,这样的劳作方式很难适应现代化农业的要求,难以和市场风险相抗衡,农民也很难获得市场回报的平均利润,所以,将土地集中起来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成都市农委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
赵秉德是汤营村506户将土地经营权入股的村民中的一位。他们入股的企业是村集体性质的“汤营农业有限公司”。
2005年,汤营村经过土地整理,共集中了1060亩的土地,其中包括农户土地入股1000亩,集体新增土地入股60亩,入股土地每亩每年保底收入800斤黄谷。邛崃市国有独资企业“兴农投资公司”投入100万元作为风险投入入股“汤营农业有限公司”。
尽管赵秉德自称是“农民”,但跟随他半辈子的农民帽子,已摘了很久。他现在的户口簿上的注册户籍是“成都市居民”。
2004年,成都市全面推行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性质的划分,统称为“居民户口”。这在当时被媒体称之为“走在全国前列”。
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第二三产业转移,带给赵秉德等村民的好处显而易见。
现在,像赵秉德这样的入股农户一部分在本公司做“农业工人”,一部分转移到镇上的工业园区做“产业工人”。他们每年的收入分为每亩保底收入、务工收入和入股分红三部分。这样加起来,以2006年计,汤营村村民每亩平均收入1930元,与传统农业每亩每年只有500元的纯收入相比,增收了1430元。
“六个一体化”推进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破除长期以来形成的体制障碍,建立适应科学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都研讨会上介绍说。
成都市政府的数据表明,过去四年来,成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002年的2.66:1缩小到2006年的2.61:1。城乡差距逐年缩小见证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的变革之路。
从2003年到2006年底,成都在全国率先建成城乡规划体系,农村地区逐步开始与城市(地区)共享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
随后,成都通过机构调整和职能整合,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管理结构。从2004年8月起,成都市先后对农业、水利、交通等三十多个部门的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将原市委农工办、市农牧局、农机局进行整合,组建起具有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职能的成都市农业委员会;成立市水务局,负责对全市的水资源实施统一规划、统一调度,实现了城乡一体的“一龙治水”;撤销主管城乡公路运输的市交通局和主管市内公交系统的市政公用局,组建起统筹城乡运输管理的市交通委员会。同时,在五城区撤销农业工作部门,设立城乡一体化推进局。此后,在14个区市县,撤销农业、畜牧、农机等机构,组建农村发展局。
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成都在党章和法律、法规的框架内,积极稳妥地推进基层党组织书记公推直选。截至去年乡镇换届前,全市1/3的乡镇(74个)、90%以上的村(社区)开展了公推直选,使群众由“你们的书记”改口为“我们的书记”,并且逐步推行民主荐事制度。
“有制度的保障,我们的城乡统筹发展才能进入法制化的轨道,不怕个别意见的变动或影响,”成都市人大常委会一位副主任告诉记者,“立法层级上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比如征地农转非人员的社会保险办法等,都将努力在近期内通过立法形式巩固下来。”
今年6月,“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花落成都。目前,成都市有关部门正在全力草拟成都试验区改革实施方案。
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受益者,赵秉德表现得极为乐观:“成都被确定为第三个新特区,农村发展又迎来新的机遇,更好的日子不会太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