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瓷都”:跨越发展的样本
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法库,一片神奇的土地。
阴山山脉和长白山脉在这里交接,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在这里相连,不同构造的山系、盆地、褶皱、断裂带,历经亿万年的沧桑巨变后,为这里留下了丰富的瓷土、高岭土、膨润土、硅石、硅灰石、方解石、沸石等30余个品种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储量之大、品位之高、种类之全,位居世界前列。
发展陶瓷产业,法库县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历史传承。
早在3400多年前,东胡、女真、乌桓、鲜卑、契丹等北方众多少数民族就生活在这里,同时也留下了陶瓷发展的轨迹。考古学家考证,法库在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战国时期及辽金时期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陶、瓷片及陶瓷器等。历史的遗迹印证了法库陶瓷文化的古老源头。1976年,修建毛主席纪念堂时,就选用了优质的法库瓷土。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二十一世纪,勤劳智慧的法库人民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省、市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本地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交通发达、人力资源雄厚的优势,实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战略,走“工业立县”之路,大招商,招大商,“筑巢引凤”发展陶瓷产业。
“招商、亲商、安商”政策的实施,折射了法库举全县之力发展陶瓷产业的精神,使陶瓷产业集群规模迅速壮大:从2002年第一条生产线落户法库,法库陶瓷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2006年,法库陶瓷产业已实现产值30亿元,对财政贡献达9000万元;安排就业1.4万人,年度工资性收入可达1.3亿元,改变了农民传统的收入结构;随着陶瓷产业要素的日臻完备,陶瓷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壮大,带动了采矿、运输、建筑、能源、商贸物流及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良性运转的产业链条,成为拉动法库县经济崛起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先锋。与此同时,该县还新建了陶瓷工业学校、大东北陶瓷城和天源污水处理厂,成立了“东北瓷都”商会。
“东北瓷都”在前进。2007年,为加快陶瓷产业的发展步伐,省、市政府加大了对法库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县委、县政府积极引进资金、项目、人才和技术,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的交易会、洽谈会、企业家座谈会,为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搭建共谋发展大计的互动平台。为吸引外地企业到法库落户,法库县在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对入驻企业实行“保姆式”服务,园区实行封闭式管理。目前,法库陶瓷产业集群已累计落户企业116家,开工建设各类生产线242条,其中竣工投产88条。陶瓷品种已由最初单一的建筑陶瓷,发展到了日用陶瓷、艺术陶瓷、精细陶瓷、电瓷等12大类27个品种。陶瓷产品不仅覆盖了东北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而且远销美国、俄罗斯、朝鲜、韩国、蒙古等国家。同时,一批国外陶瓷生产企业也将在法库设立中国销售总代理。一座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现代化产业为主体,集生产、研发、销售、文化为一体,汇建筑陶瓷、日用陶瓷、艺术陶瓷、卫生洁具于一城的现代化“东北瓷都”已崛起于东北大地。
“东北瓷都”,正向东北地区最大的陶瓷物流中心迈进。“东北瓷都”,已成为镶嵌在沈阳北部的一颗璀璨明珠。
“变废为宝”年
增效2600万
法库陶瓷业的发展是在注重循环经济,强化环保理念下的可持续发展。为减少生产污染对环境造成的危害,2004年,法库县在法库经济开发区建起了“沈阳奥德燃气有限公司储配站法库门站”,用清洁能源煤层气替代了传统的燃煤。目前已经投资4.7亿元,完成了一期工程,供气量为10万立方米。预计到年末可完成二期工程建设,供气量将达到40万立方米,到2010年供气量将达到100万立方米。
此外,2005年,法库县投资500万元建设了生态污水处理厂,日处理生活污水7000吨;面对陶瓷企业每条生产线一年产生近100吨的固体垃圾,该县引进了专“吞”垃圾的辽浙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目前投资3600万元的两条轻质砌块生产线已经投产,陶瓷企业生产中的固体垃圾从此变废为宝,年增效2600万元。
法库规模工业
产值翻番
年初以来,法库县以筹备“2007中国·东北国际陶瓷博览会”为统领,以创新和规划为主线,以资源整合和项目建设为载体,以奠定冲刺全国“百强县”基础为目标,深入实施“工业立县、农业富民”战略,使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
上半年,法库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6亿元,同比增长23%;固定资产投资15.2亿元,同比增长6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8亿元,同比增长100.8%;财政收入1.52亿元,同比增长88.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亿元,同比增长27.3%。
法库全力冲刺
全国“百强县”
“陶瓷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才是立县之本,只有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克难进取,只争朝夕,才能实现"工业立县、农业富民"的目标。”法库县委书记王凤波表示,在2006年县域经济稳步发展的基础上,今年按照“两个确保、两个高于”的要求,法库县设载体、拓空间、优环境、抢项目,谋划并构建了以陶瓷产业为龙头的“526”经济格局。预计到年末,各类陶瓷生产线将达到300条,投产150条,实现产值30亿元,进入全国各大陶瓷主产地前5位。
“2007中国·东北国际陶瓷博览会”的召开,将促进法库县的陶瓷产业由项目经济向展会经济转变的步伐。西班牙陶瓷企业的入驻、新中源项目的正式签约,将使法库的陶瓷产业在规模迅速壮大的同时,产品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陶瓷产业的迅猛发展,改变了法库县的经济结构。预计到2010年,各类陶瓷生产线将达到500条,产值达到150亿元,超过江西景德镇。届时,陶瓷产业将引领法库人实现冲刺全国“百强县”的目标。
品牌造就
“陶瓷航母”
法库县在狠抓陶瓷产品规模的同时,大力引进国际名牌来提升陶瓷产品档次,从而打造“陶瓷航母”。
法库县规划出4700亩土地,建设西班牙、韩国、佛山和潮州“四大工业园”,并以此作为打造国际陶瓷品牌的产业基地。今年5月16日,总投资6.7亿元的西班牙陶瓷工业园在法库经济开发区奠基。该园区占地1500亩,建设陶瓷生产线30条。目前,投资2.5亿元的西班牙博茨盖陶瓷公司的4条高档建筑陶瓷生产线即将开工建设,2008年投产后,产品60%出口,年创汇可实现2600万美元。西班牙陶瓷企业的加盟,标志着法库陶瓷将抢占全国陶瓷领域的制高点,也标志着法库的陶瓷技术已经与国际最先进技术比肩同行。
今年5月,西班牙亚利集团派代表来到法库,签下了总投资1.2亿元的陶瓷项目合同;韩国工业陶瓷协会会长李基井等25位韩国客商来到法库举行恳谈会,近2亿元的陶瓷项目再次落户法库;7月20日,中国最大的陶瓷企业“新中源”与法库正式签约……法库已经成为吸纳国际顶级陶瓷技术的陶瓷生产基地。
“陶博会”让法库
名扬海内外
7月20日至22日,以中国“东北瓷都”完整的陶瓷产业体系和丰厚的陶瓷文化为依托,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和沈阳市人民政府主办,沈阳市中小企业局和法库县人民政府承办的“2007中国·东北国际陶瓷博览会”在辽宁工业展览馆举行。
这是首次在东北地区举办的国际性、专业性、开放性的陶瓷博览盛会。来自“东北瓷都”以及佛山、景德镇、淄博、唐山等国内和美国、西班牙、德国、韩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外的陶瓷生产及相关配套企业竞相参展。陶博会期间,国内外资深专家、学者及陶瓷企业家们会聚一堂,举办了以陶瓷产业合作与发展为主题的“中国陶瓷与国际市场”论坛,进行陶瓷产品展览洽谈及投资项目签约等一系列活动。
本届陶博会主会场设在辽宁工业展览馆,分会场设在法库大东北陶瓷城。辽宁工业展览馆共设展厅2个,设国际性标准展位337个。来自美国、奥地利、西班牙、德国、韩国、俄罗斯、希腊等国家和地区的陶瓷企业踊跃参展。展会期间,国内外的各种建筑陶瓷、日用陶瓷、卫生陶瓷、艺术陶瓷等产品纷纷亮相。
本届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必将为确立沈阳在东北亚地区陶瓷的主导地位奠定坚实基础,为法库陶瓷品牌注入文化灵魂,使“东北瓷都”名扬中国,走向世界。
“东北瓷都”
风光无限
依托发展陶瓷产业的优势,凭借“陶博会”的东风,干劲十足、士气高昂的法库人将使法库的陶瓷产业以鹰击长空之势,踏上飞速发展的快车道。
预计2007年末,法库县各类陶瓷生产线将达到300条,其中预计竣工投产150条,实现产值60亿元,对财政贡献1.8亿元以上,安置就业3万人。到“十一五”末期,各类陶瓷生产线将达到500条,年产值达到150亿元以上。届时,陶瓷产业将助推法库人实现“十一五”末期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进入全省第一集团。
下一步,法库县将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推进西班牙、韩国、佛山、潮州四个工业园开工建设的同时,借新中源等国际知名陶瓷企业落户法库带来的蓬勃发展的喜人态势,加快推动蒙娜丽莎陶瓷等重大项目尽快落地,并大力吸引长三角、珠三角的陶瓷企业集群式向法库转移。
未来的法库将形成核心产业、配套服务、文化展示、生活居住四大区域齐动,总部经济、税源经济、流量经济、劳务经济、城市经济等八大经济模式共进的全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