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大学经济学家陈志武: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没有秘密
邢飞
在过去的一周,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了上半年经济数据,关键指标再次提速显示中国经济增长强劲和活力,而周末加息和下调利息税率政策,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中国经济和股市未来走向的种种猜测。
中国经济高增长的秘密是什么?中国股市未来前景又将如何?带着有关中国股市、房地产和经济是否过热等敏感话题,记者采访了美国著名华人经济学家、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终身教授陈志武。
本次加息幅度不够 对股市影响有限
记者:上周五央行宣布,将从21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国务院决定自8月15日起将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税率调减为5%。您对这两项政策是如何看的?会不会对股市产生冲击?
陈:这两项政策出台,对于抑制经济过热和解决目前银行存款负利率都是有积极作用的,不过由于本次加息只有0.27个百分点,仍然没有改变中国目前负利率的状态。事实上,在当前经济过热的情况下,央行加息幅度起码是0.5%。因此,这次政策出台不会导致大量股市资金流回银行,对股市影响有限。
记者:今年6月份以来,中国股市从连续一年多持续走高进入了震荡调整,部分学者看法悲观,您是如何看的?
陈:事实上,不管是去年的繁荣,还是近期的调整,中国股市一直都没有摆脱“政策市”。我很看重中国资本市场背后代表的机制是什么,如果管理部门经常对股市进行干预,那么大家会把主要精力放在政策未来走势上,而不是关注上市公司基本面。这就是为什么从1990年到现在,大多数的时候,中国股市在任何一个星期里,不同股票同涨同跌的倾向性达到85%到90%。
监管层对违规行为惩罚太少、太轻
记者:不过,很多人担心股市目前的投机气氛过于浓厚。
陈:股票价格与上市公司越来越远,很容易出现股票是一个世界,股票背后的上市公司是另一个世界,相互间没有关系。一旦股票跟上市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脱节,股市就会演变成一个纯粹投机的“赌场”。此外,许多人认为加息等市场化手段对股市无效,实际上不是说市场化手段不灵,而是利率的上调幅度低于通货膨胀幅度,是市场化程度不够。
记者:为了股市的健康发展,管理部门需要做哪些努力?
陈:在任何时候,管理部门应该发挥其监管职能,对虚假陈述、虚假财务报表和通过假消息操纵股票等行为进行严惩,但是目前这方面的惩罚太少,力度也不够。
记者:您对中国股市长期发展是如何看的?
陈:未来五年是谨慎乐观,长期更乐观些。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拥有自己的资本市场是必需的。监管理念和制度架构配套这两方面都要跟上,这需要证监会等监管部门相对独立于政府宏观调控、不能操纵股市,监管部门更不能误导股民,他们的责任是保证交易市场对所有上市公司和股民都公平。如果能做到这些,未来中国股市前景是非常好的,但是短期还要做很多大的改革和努力。
调控楼市不能打压中小开发商
记者:在经过连续两年的房地产调控之后,中国大城市房价没有丝毫回落,反而在近两个月迎来新一轮全面上涨的浪潮,一些城市的房价涨幅甚至超过10%,您觉得房地产市场有没有泡沫?
陈:房地产市场有泡沫,这是毫无疑问的。我讲的泡沫是指房价高于其投资价值。很明显,有些城市房价与房租的比率,房价与一般居民年收入的比率都很高。通常来说,房价是一般居民年收入的3至4倍比较合理,而目前是11倍。
房价上涨背后有城市化的原因,但是政府给房地产开发商设置了许多障碍,使其不容易贷款和得到土地,结果许多中小开发商出局,这直接导致了房地产供应量减少。在需求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供给减少必然导致价格上升。
记者:房价且调且涨,政府的调控思路究竟应该是什么?
陈:政府应该鼓励中小开发商发展,而不是打压。本来,中小开发商可以通过把价格往下压的方式和大开发商展开竞争,实际上是将部分利益还给了买方。可是一旦中小开发商被赶出市场,不仅减少了房子的供应量,而且还加强了大开发商的定价能力。
此外,就是大力发展二手房市场,改变中国人只住新房的做法。只住新房的结果,是对资源环境的很大浪费。应该取消房地产交易增值税,降低二手房交易成本,鼓励更多的人关注二手房,建立多层房地产市场。
记者手记 “候鸟”经济学家陈志武
在中国经济学界,活跃着一批 “候鸟”经济学家,他们虽然已经成为海外名校讲台上的“明星”教授,不过每年的一段时间,他们总要回国走走看看,针对中国经济最新的研究成果,总是让国内同行眼前一亮。吸引他们的,也许是正在经历转型的中国经济,也许是国内同行的一次讨论,甚至是养育他们长大的家乡菜。而在这个名单上,有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终身教授徐滇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教授邹至庄等一位位熟悉的名字。
陈志武就是其中一位。在华尔街电讯评选的“十大华人经济学家”中,陈志武位列第九。今年一篇《资本化的奥秘》,再次引发人们对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发展背后机理的关注。因为在陈志武看来,股市、房地产在中国的快速发展,正是资本化这把“钥匙”的体现,它让每个人生活得更美好的同时,也将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加速器”。
但这位知名华人经济学家的兴趣边界却不拘于所熟悉的经济学。事实上,在今年的中国之行的多个场合,他谈的却是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文化如何与现代经济文明相互协调,文明共生。而在他看来,中国人养儿防老意识逐渐淡化,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经济发展带给人们对于未来经济安全的加强。
事实上,陈志武四十多年的人生轨迹,本身就是一个传奇的故事。这位出生在湖南茶陵乡下的经济学家,甚至在1978年暑假之前连县城都没有去过。在谈到成功奥秘时,陈志武微笑而又认真地表示,主要是坚持走自己的路,做自己喜欢的事——在研究上,“没有什么理论是不能被挑战、不能问一个为什么的”。
尽管昔日的少年如今早已在大洋彼岸功成名就,但在采访中,陈志武那口湖南乡音依旧浓厚。同样难以改变的,是“候鸟”经济学家对祖国经济每一步发展的热切关注。陈志武曾满含深情地写道:“今天中国人的自信与扬眉吐气,是25年前所无法比的。”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是没有秘密的
记者:当前中国主流经济学界有这样一种观点:中国这些年的经济增长是一个奇迹,用西方经济学原理难以解释,您是如何看的?
陈:中国经济改革在具体做法上与其他国家有差异,但是,基本原理与基本走向都是相同的,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没有秘密。
中国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市场经济主线:改革开放以来,老百姓有了更大的自由选择,农田上种什么、企业里生产什么、生产东西拿到哪里去卖、按照什么价格卖、卖多少,这些选项从以前的政府管制逐渐变成将主动权还给老百姓,由此产生的巨大动力使得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资本化是第二个主线。1990年开始,特别是1998年以来,通过资本化的手段,将“死”的财富、土地、资源和不能动的未来收入,通过各种资本化手段调动起来,加大资源配置效率,降低资源配置成本,由此增加创业资本、创造从业机会、强化财富再创造能力。
记者:中国政府一直希望通过促进消费,改变以往高投资和依靠外贸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但目前消费在总体经济比重中依然很低甚至呈下降状态,这是什么原因?
陈:中国的发展模式,可以解释中国经济为什么内需不足。从根本上说,就是中国老百姓对未来经济安全缺乏保障,因此,中国社会保障基金必须建立起来。此外,养老、医疗等与未来生活保障相关的保险、基金等金融产品也需要完善。中国金融业必须大发展,金融化、资本化能力必须进一步深化。中国人和任何国家的人都一样,都有消费与享受生活的愿望,我相信,只要通过改革,增加人们对未来的经济安全感,中国同样可以更多地依靠内需实现经济增长,进而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北京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