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论坛手机读报
本报讯“过去一年的收入不足3000元,现在一个月就可以领到2500元的工资。”6月28日,沁源县东柏子村农民、康伟公司调度员刘建会对记者说。据康伟公司工会主席史金祥介绍,该公司有1300名职工,当地的农民工占到95%左右,2006年,他们的平均工资为2.78万元。
公司职工还参加了工伤保险、人身意外伤害险等。
近年来,沁源县委、县政府通过强化劳务培训和就业指导,着力推行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使全县的劳务经济驶上了快车道。2006年,该县3.5万农户中,6000多名农民外出打工,4148户成为个体工商户,约2.5万名农民工在当地企业就业,全县70%的剩余劳动力实现了就地转移。农民家庭户均1个“工薪族”,被转移劳动力年平均收入1.8万元。
近几年,沁源积极实施“阳光工程”,依托农广校、煤矿安全技术培训基地等,先后对农民进行种植、维修等30多项实用技术培训,使多数农民都掌握了1-2种职业技能,实现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术型转变。
对于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沁源县通过采取政府引导、政策扶持、业务培训、技术服务、销售服务,拓展了新的产业,增加农民的就业门路。现在,“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季”的食用菌产业已经成为继煤焦产业之后当地农民的又一摇钱树。它有效利用当地丰富的阔叶林、枝条、豆秸、牛马粪等废弃原料,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无废生产、多层次利用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的循环生产运行体系,其产值大约是玉米的34倍。同时,政府还积极引导鼓励当地企业吸纳本地的农民工,以解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就业,沁新公司、通洲公司、黄土坡公司等都已成为吸纳农民工的主阵地。
(白续宏 邓焕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