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作为沟通南北的水运大动脉,在明清时期承担众多重要的运输功能,最主要的是北上交运粮食等重要物资。在水源充足的路段,官方的运粮船可以乘风破浪自由行驶,可是在河窄水浅的路段就需要借助人力拉纤,才能保障漕船上京。在运河两岸就有了一批以拉纤为生的纤夫们。国家图书馆所藏《江西挽运图》,就是一幅专门反映运河纤夫的地图。
《江西挽运图》,著者不详。整幅图纵26厘米,横1391厘米,图幅颜色较为灰淡,未注比例,采用山水画法,彩绘出自江西经水路运粮入京的路线。
整幅地图的方位不统一,绘制年代约是清乾隆年间。
夹木板上有白条原题:江西挽运图。旁有黄签蠖公题记:“此图起自燕京之昆明湖,以达九江之滕王阁,为西江输漕入京之运程。畅春园、圆明园均绘入图,殆为雍乾盛时之作。民国二十年得之燕肆。”从外观看装裱应是蠖公所作,但题名字迹与题记字迹不同,题名不是蠖公所著。
蠖公是朱启钤先生的雅号。朱启钤(1872-1964),字桂莘,号蠖公,贵州开阳县人。光绪间中举人,历任道员、京师大学堂译书馆监督等职。1904年任北京外城警察厅厅丞、内城警察总监,后任蒙古事务督办,津浦铁路督办等职。1929年于北京创办中国营造学社。他病故之前即将大部分藏书捐赠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江西挽运图》是朱启钤先生的赠书之一。
图幅从右往左展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江西省城南昌,周边的滕王阁等名胜绘入图中。沿途重要城市一一绘制标识出来:江西省城、湖口县、彭泽县、东流县、安庆府、繁昌县、芜湖县、江南省城、仪征县、瓜州、扬州城、高邮州、宝应县、淮安府、宿迁县、济宁、东昌府、武城、德州、东光县、沧州、青县、静海县、天津、南仓、通州和京城等省、府、县。卷尾止于北京城,北京城用几组宫殿来表达,区别于用简单城墙符号表示的其他城镇。京城周围的畅春园、圆明园也出现在图幅中。
全图形象地绘制出省城、县城、山峰、波浪、闸坝、漕船、纤夫等各要素,除江西省城内稍详细绘制外,其他只标注省、府、县名称。江西省城中绘制最显眼的是滕王阁。滕王阁为历代封建士大夫们迎送和宴请宾客之处,坐落在江西南昌西北。滕王阁建筑规模很大,阁高九丈,共三层。图中滕王阁形象地绘制为二层。图中各要素标识最多的就是沿河闸坝,如:京城和通州之间的头闸、二闸、三闸等。
长江中的船只顺流而下,船头朝长江下游;进入瓜仪运河,船头朝向京城,表明是漕运进京的漕船。图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在邵伯湾头闸处出现了正在奋力拉纤的纤夫。每条纤绳上有4个纤夫,个别为3个纤夫。所有纤夫弯腰90度,非常卖力。旁边有趾高气扬的官兵正在扬鞭呵斥,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当时纤夫们的劳作场景。一条船一般有一条纤绳,也有个别船有2条纤绳的。全程有2段路出现纤夫,一段是从邵伯湖至南旺分水处,一段是天津到通州码头,其他路段没有纤夫的船只都在扬帆起航。
此幅地图不仅生动地表现了当时下层劳动者纤夫的工作场景,同时也将长江中下游和运河合绘一卷,实为研究运河历史地理的珍贵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