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林强第10次走进“麻风村”,村民像过年一样,拥到村头,迎接他的到来。孩子们对他的称呼五花八门:“林爸爸”、“林校长”、“林叔叔”,这里的成年人几乎无人会说汉语,却都会用汉语称呼“林处长”。“林处长”三个字成了这里彝语中的一个新词汇。高效文摄
7月13日,成都军区政治部的几位同志,沿着六七十度的陡峭山路,走进麻风村,并在村里认真勘查水源,筹划帮助村里办些实事。他们表示,实地亲自体验,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林强对贫困群众的深厚感情。这么艰险的路,林强在不到一年半时间里来了10次。赵丕聪摄
在采访军转干部林强的日子里,我们被一些东西深深地感动着。 当我们追随他,沿着盘旋的山路,从大凉山的西昌市到布拖县,再从布拖县到布依乡,再沿着不到两米宽的陡峭山路,走下悬崖峭壁,走进一般人“避之惟恐不及”的“麻风村”;当我们看到那些健康的孩子们,像见到久别的亲人一样,一窝蜂地拥上来,大声地喊着“林爸爸”“林爸爸”的时候,不由得怦然心动: 是什么力量使这个工作在成都的省级机关干部,不到一年半时间已是第10次走进“麻风村”,帮助村民建学校,修公路?是什么力量使他在转业地方工作近20年来,像当年在部队当运动员一样,始终保持着那么一种百米冲刺的劲头,依然追求十项全能的辉煌? 走进林强的精神世界,我们感受到一种心灵的震撼。 “如果上战场,我们是可以互相挡子弹的”——林强的群众观 林强讲故事,有一个特点:讲他自己的事,显得很平静,而一旦讲到老百姓对他的关爱,总是很动情。本来性格内向的他,常常激动得落泪。有两个细节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一撮虫草的故事。林强与一位名叫吉嘎的康定山区藏族教师结识10多年,吉嘎一个人28年支撑一所学校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林强;而林强也帮助吉嘎摸索出一套山区体育教学方法。后来,吉嘎成为“全国学校体育教育先进个人”。为此,他在退休前,专程到成都看望林强,在林强家住了一夜。临走时,他送给林强一条哈达,还有一小撮虫草。林强接受了哈达,但怎么也不接受虫草。两人推辞之间,没想到,这个年近六旬的藏族教师,竟然“扑通”一声跪了下来,激动地说:“这些虫草是我爬到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上采的呀,你怎么能不收呢?我心里不安呀!”林强哭了。他在报告会上说:“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而群众是把你当亲人!”
一把扇子的故事。林强第一次去“麻风村”,走的时候,村主任问他,你以后不会来了吧?第二次去,他们还问。后来,他们不问了。每次听到林强要来,村里就像过年一样,村民爬坡度为六七十度的陡峭山路去接他。让他走在山崖路的内侧,他们走在悬崖边上。6月的气温高达30℃以上,走完各家各户要用四五个小时。村主任的女婿伴随着他,一边走,一边用一把老鹰翅膀做的扇子为他扇风,怎么劝都不停,一直扇了四五个小时。在报告会上,林强是带着哭声讲这个故事的。他说:“如果上战场,我们是可以互相挡子弹的。”
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绝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林强说自己之所以会无怨无悔地帮助困难群众,就是因为一种“内心深处克制不住的感动”。
因为这种感动,他时常做梦也梦见跟他们在一起,不帮他们就感到心里痛。因为这种感动,他有点时间就往山里跑。城市的繁华浮躁,让他感到迷茫;跟山里人接触,觉得心灵安逸,好像回到了家。
他说,我只想做些小事,尽最小的力量,让哪怕最偏远的群众知道,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党是可以信赖的。
如果说,对基层群众的情感依恋是林强行为的道德基础;那么,对党群关系的深刻认知,则是林强行为的理性自觉。
去年初,林强和一位老战友相约重走长征路。这次体验的结果是两人联名写了一篇文章:《重学“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两位上世纪70年代的军人,永远难忘入伍第一课。后来虽然相继离开了部队,但这些简短的军人守则始终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林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条一条地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他的语气很动感情:“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现在有的人拿的岂止是一针一线?说话和气,现在有的人群众找上门来都不想见!今天我们提出建设和谐社会,从本质上讲就是保护群众小至一针一线的利益。只有人们拥护党,才有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
在林强看来,我们党凭什么从南湖上一条小船起步,一步步取得全国胜利?重温“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如此简洁的条文,可以悟到深刻的成功之道。为什么要以人为本?因为人民是胜利之本。
这就是林强的群众观。他真正理解了胡锦涛同志提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思想,并且以强烈的忧患意识,身体力行,为民分忧,为党争光。
“新岗位就是新战场,是战士就会找到发挥火力的阵地”——林强的岗位观 细数林强的人生经历,我们发现,他转业地方工作近20年,在每一个岗位上,都保持了军人的本色,都有闪光的亮点。岗位顺心时,他自加压力,追求卓越;有时岗位不如意,他积极适应,尽快进入角色,“把新岗位看作新战场,总能找到发挥火力的阵地”。
让我们看看他在不同岗位的表现吧。
1987年林强转业时,副营职,分配到四川省教育厅当科员。这在一般人看来是不错的岗位。但对于一个初中文化程度、运动员出身的军队干部来说,挑战也随之而来。他迅速找到农村体育这个突破口,5年时间从一个生手成为专家,成长为省教育厅体育卫生艺术处的副处长、处长。国家教委两次在四川召开农村体育教育现场会。
林强在部队时,已经通过自学取得电大文凭。到省教育厅后,他第一个拿到硕士研究生文凭。而且任何工作都没有耽误,同事们居然都不知道他在攻读学位。北京体育大学那一届60个攻读研究生的人中,只有17人拿到学位,林强是其中一个。省教育厅专门发了一个文件,号召向他学习。
1995年,四川体育学院聘请他为客座教授。1996年,国家教委启动中国西部农村体育对策研究,委托四川牵头,林强担任研究会秘书长。
他在任何岗位上都保持了军人那股劲,不怕苦,拼命干。2001年5月,康定、雅江等地发生强烈地震,林强带工作组前往一线。到达康定县城,已是晚上11点。州教育局的同志说,这里海拔比较高,请他们先休息。林强当即表示,我现在就要去灾区现场,即使有危险,也要去。当他们步行30多公里,经过七八个小时奔波到达震区时,同行的同志坐在石凳上就睡着了,而林强坚持着查看完学校受损情况才休息。
任何人的工作都不会一帆风顺,林强也有不如意的时候。2005年,组织上安排他轮岗,担任只有两个人的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主任。同事们笑着议论:“他连普通话都不会说,怎么当语委办主任?”林强也找到党组书记谈心。书记笑着说:“没什么可谈的,你是党员,不轮岗就下岗。”
林强一看没有调整的余地,立刻打起精神干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的办公室门上贴上一幅字:“请说普通话,请写规范字”。如今,这个标示贴到了教育厅每一个办公室门上。林强的普通话也说得越来越标准。四川省的语言文字工作,逐步形成了抓住领导、学校、窗口行业,发动媒体大造舆论,推广语言考评竞赛、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等一套路子。国家有关部门评价说,四川语委把工作搞活了。厅领导高兴地说:“谁说轮岗推不开?林强就是个例子。
”其实,面对岗位选择,林强更令人佩服的是,他从不迷恋当官,而是追求干事。林强说,在部队上,公务员就是干杂事、干小事的;到地方后,我的脑海里,对公务员还是这个形象。用这个标准衡量,就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现在,有些干部搞不清自己的位置,总想当大官,不愿干小事;常常说大话,不会干实事。
这就是林强面对岗位选择的心态。有权谋事干事,无权也谋事干事。所以他不但在有形的岗位上尽职敬业,同时还能不断寻找“无形的岗位”,比如关注艾滋病患儿的教育,开发贡嘎山、海螺沟旅游,援助“麻风村”,从来不担心下岗。
四川一位也是从部队转业的领导同志,谈到林强,说了一段引起大家共鸣的话:“党和政府要从巩固军队、加强政权建设的高度,妥善安置好军转干部,用好这些宝贵的政治资源;而军转干部也要像林强那样,珍惜荣誉,不断学习,以战场冲锋的姿态,迎接挑战,赢得尊严。”
“自讨苦吃就不会觉得苦,满脑子金钱未必就快乐”——林强的幸福观 林强的同事这样描述他在大家心中的形象:他既传统,又时尚;既有个性,又有教养;既有才华,又很质朴。他身上散发出的人格魅力,一直感染着身边的同事和朋友。
人们敬佩林强,不仅是因为他重义轻财,捐资7万多元帮助贫困村民建校修路,连自己家里的电视机、DVD都送给了村民。每次进山,身上带五六千元钱,回家时不到百元,都留给了贫困群众;也不仅是因为他不畏艰险,攀悬崖,临深渊,第一次去“麻风村”就毫不见外地吃村民做的饭,同吃同住。在林强看来,“自讨苦吃就不会觉得苦,那些满脑子金钱的人未必就快乐。”
人们更敬佩他的是,他做这些事完全是出自一种真情,出自一种良知。他不是为了宣传才去做好事的,不是为了让别人感谢才去做的。在做这些事的过程中,他自己的内心深处,也充满了幸福感——
“麻风村”第一所希望小学开学,课堂里第一次传出琅琅的读书声,全村老少围坐在学校四周,脸上洋溢着欢笑。他说,“那一刻,我又一次感受到,什么是幸福”;
他把从成都带去的国旗,用竹竿升起在绿色的山野间,国旗迎风招展,万绿丛中一点红。他看着小学生们站在国旗下,整齐地唱完国歌。他说,“那种画面是最美的,太感人了”;
他指导山里的学校用轮胎、树桩、藤条制作成简易的体育器材,看到孩子们在上面快乐地玩耍、锻炼,他按捺不住地写了一篇文章发表:《我心中最美的体育场》;
他在山里走累了,疲倦地躺在一块大石头上小憩。猛然间醒来时发现,几十个学生围在他身边,眼神紧张地望着他:“林校长,你怎么啦?”林强说自己走累了,腿有些酸痛,所有的孩子马上都蹲下来,抢着为他捶背,揉腿。他说:“那场面,感觉真是幸福”;
他收到学生们用歪歪扭扭的笔迹写来的信:“亲爱的林爸爸,我是吉觉大地,你比我父母更亲,没有你,我只能还在放羊”,“林伯伯,我现在能认700个字了”,“敬爱的林校长,你离开一个月了,我做梦都梦见你”,林强说:“看到这些信,让我一次次在激励中感到欣慰”;
……
这就是一个军转干部、一个共产党员的幸福观。这种幸福,不是来自金钱,不是来自享乐,更不是来自权力,它来自像恋人一样的情感付出,来自劳动之后的收获喜悦,来自面对一轮红日冉冉升起的美好企盼!
奉献者的心灵是快乐的!
“这些同志才是英雄,是典型,是他们不断激励着我”——林强的交友观 作为军报记者,我们采访林强有许多共同语言。其中一个话题是:军旅生涯为什么对一个人有如此大的影响?为什么生命中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不后悔?这是因为,当兵的岁月,我们奉献出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我们经受过最严酷的人生磨练,我们产生过最真挚的战友情感。
然而,每一个军转干部,都能自然而然地保持荣誉,发扬传统吗?显然,并不是这样的。林强的事迹告诉我们,军转干部的能量转换,像锂离子电池一样,也需要不断地“充电”。这种“充电”,既包括自觉地、不断地加强学习;也包括军转干部之间的思想互动,事业激励。
在林强比较亲密的朋友中,军转干部占有相当的比例。他们当中,有在艰苦地区担任处级干部20多年,离任时老百姓夹道相送的县级领导,有中国最早拍摄麻风村题材的探险摄影家,有当年在命悬一线的绝壁山崖上送给养的西藏运输线老兵。这些军转干部过去的故事、今天的业绩,都时时激励着林强。
林强听战友讲述当年为修路牺牲的无名英雄,专程从樟木口岸跑到万丈深渊的烈士遇难处,面对着没有墓碑的峡谷,鞠躬敬礼。
他曾经和几位军转干部为帮助贫困县开发旅游资源,到海子山探险摄影,身陷沼泽,被狼群包围,直到天明才脱险。
林强对记者说,“在我心目中,这些同志才是英雄,才是典型,是他们不断激励着我。”他说他是从干事业中发现朋友,又在共同干事业中,与朋友互相鼓励,加深友情。
除了军转战友,林强还有另外一些比较密切的朋友。他的邻居说,林强家门口,经常会看到草鞋、藏鞋、老式布鞋……“林强喜欢往山里跑,他的山里朋友、少数民族朋友很多。”
在那些见到“大款”就不知自己姓什么的人眼里,山里的“穷朋友”有啥好交的?生活中我们常听到“某某大款是我朋友”、“某某大官是我的什么”之类的炫耀之词。而像林强这样,把山里人当好朋友,在家里招待他们,像亲戚一样领着满大街转的,的确少见。这正是林强让我们感到崇高的地方。
在他的摄影集中,除了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他还写出一篇篇叙事散文,赞颂人间的真情。这些人物中,有雪山上的吉嘎老师,有修车老汉白师傅,有中国登山队的向导,有牺牲在西藏运输线的汽车兵,等等。
在林强眼里,山里的这些朋友,虽然脸黑、衣服也不太干净,但他们那种面对险恶的从容和挑战死亡的超然,他们的坚韧、忠厚、真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我在每一次和他们的对话接触中,净化着自己的心灵。”
如果我们真的愿意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请扪心自问,你有没有贫困群众做朋友?
“摄影改变了我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爱好可以陶冶情操”——林强的情趣观 林强最大的爱好是摄影。因为摄影,他不抽烟,不喝酒,不穿西装,回到大城市也总是穿着登山鞋,一副行者的打扮,好像随时要挎上摄影包朝山里走,远离喧嚣,远离诱惑。
他说:“摄影改变了我的生活方式。”应该说,摄影也促使他深入基层,贴近群众。
因为摄影,他跑遍了甘孜、阿坝、凉山、巴中等高寒山区和革命老区,先后深入300多所农村学校,最后走进了神秘的“麻风村”。
他拍摄贡嘎山20年,没有谁像他登到那么高,走到那么险。摄影让他保持了军人的勇敢和坚韧,他也把军人的气质移植到了摄影创作中。
摄影带给林强的快乐,是美妙无比的。他说:“你有过这样的感受么,当彩虹从你的脚下升起,你感觉自己就是到了天堂!”为了这一刻,他要走很远的路,爬很高的山,常常半夜就要起来等日出。他跑遍了西部的高原、奇路、名山、大川,出版了《中国西部》、《走进大自然》等4部画册。这些画册向我们揭示的,是林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还有高雅的生活情趣。
应该说,兴趣爱好人人都有,然而,我们不能否定,兴趣爱好有高雅和低俗之分,健康的兴趣爱好可以陶冶情操。八小时外的业余生活,是酒绿灯红,还是诗情画意,影响并检验着一个人的品格。
现在,人们都感到大都市的诱惑太多了。一个人,尤其是一个领导干部,要经得住种种诱惑。我们已经看到一些人长期沉迷于低级趣味,精神一点点沉沦,与群众的感情越来越远;也有些人,业余爱好倒是不可谓不高雅,但不过是利用来收礼敛财,追名逐利,那么再高雅的爱好也高雅不起来。
林强的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他有高雅健康的业余爱好,而且始终把镜头对准山里人。摄影使他和群众保持零距离,摄影使他看到了山区群众的疾苦,而共产党员的责任感,驱使他为解决贫困群众的问题奔走呼号。这时,林强个人的兴趣爱好,就完全和党的宗旨、群众的需要融合了。这种融合,使大山对林强的呼唤越来越强烈,林强进山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林强的事迹让我们看到,领导干部有一点健康高雅的爱好,有助于联系群众,有助于陶冶情操。如果再能够像林强一样,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同社会发展,同服务人民结合起来,就可以使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断走向崇高。
林强心语 走近贡嘎山林强 摄
在围绕贡嘎山的旅行中,我徒步横穿过无人居住的田湾河;徒步翻越过贡嘎山东北侧唐蕃古道雅家埂;独自攀登上贡嘎山东面的二层山峰(海拔5600米)和西面的姊妹峰(海拔5800米),感受到雪山的辉煌、山野的粗砺、森林的宁静、草原的博大、溪水的潺潺。贡嘎山是横断山脉的最高峰,海拔7556米,它俯视众生,养护众生,使得山里的人们世世代代锻铸着与它一样的品性。
20年来,我无数次围绕贡嘎山,尽管从没有弄出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来,但它在我的心里反而越来越重,因为那里的每个村寨、每位山民和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对我都太亲切了,好像我就一直生活在那里,其实贡嘎山就是我灵魂的家园。
高原的宝藏 朋友告诉我,
不去那片高原,
就不知道白云的纯净和蓝天的
深奥;
亲友告诉我,
不和那里的康巴汉子交往,
就不知道什么叫做纯朴善良和
憨厚,
一辈子也难得到心灵的宝藏。
心中的天路 50年前,为了加快内地和西藏的交流,数万名进藏解放军官兵和藏、汉族工人投入修建川藏公路工程。在筑路过程中,他们战胜冰川、雪崩、流沙、地震、泥石流造成的自然灾害,克服多年冻土区和复杂地质地段,在高寒缺氧和长期以野菜、草根充饥生活条件下,以超人的意志、顽强的精神,用整整4年时间筑起一条长2416公里、平均海拔3600米的川藏公路。为了这条路,有1700余名军人和藏、汉工人献出了生命,他们就长眠在这些大山大河之间,成为了山与路的一部分。虽然现在路过这里的人,不会体会到当年筑路的艰辛,也不会特意去打听过去这里发生的故事,也记不住他们的名字,但他们的精神和对死亡的超然,通过一段又一段险如剃刀的公路和现在那一代代筑路工人的生活,永远地印在了人们的心里。
我曾许多次往返这条道路,经过坦途、山道、荒野,乘大车、小车、骑马、步行,度过多少个难忘的日日夜夜。每当我在这条道路上迎来一个个日出的时候,每当我同这些筑路工人接触和交往的时刻,就会感受到一种召唤,那是一种与以往生活经验完全不同的情怀。这种感受来自筑路工人的坚韧、忠厚、真实和对美好的向往。他们的工作是单调的、周而复始的、神圣的,他们一头拴着生活中的现实,另一头系着飘在天上的超然,使我在每一次与他们的对话接触中净化着自己。
——均摘自林强摄影作品集《走进大自然》(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