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
策划
《暑假,社区帮孩子学一手》
黄瓜车边、大葱堆旁……50个小家伙穿梭于各类果蔬的摊位前。挑菜、问价、杀价、付账……虽然这些孩子买菜大多是“生手”,可架势却挺像那么回事儿。
暑假社区加油站,为孩子奔跑前行加油助力!本报系列策划“暑假,社区帮孩子学一手”引起沈河区山东庙街道办事处党工委充分重视。为了提高未成年人的生活能力,他们积极响应本报号召,在提供资金支持、安全保障的前提下,组织四个社区50余名孩子,加入到社区大课堂。
深入菜市场第一线,在实践中学习如何买菜。
街道、社区负责“埋单”,每个孩子有5元钱的买菜经费,买回的蔬菜参加评比后作为奖励赠送给这些“小当家”。不仅如此,街道和社区还特地准备了荣誉证书及各类文化用品作为奖励。
第一幕:序曲——买菜准备
时间:7月29日15时
地点:山东庙街道未成年人之家门前
街道、社区教孩子学买菜,这对于大多数孩子和家长来说是件新鲜事儿。这不,距离活动开始还有半个小时,活动室的门外就已经挤满了30多人。
尽管天气闷热,可是表情承载的却是欢欣与期待。
镜头一:全家齐上阵
参加活动的小朋友绝大多数是自己来的,少部分则由一位家长陪同。规模最大的要属8岁崔紫璇带来的“亲友团”——爸妈齐上阵。
小紫璇从来没有自己单独买过菜,对于如何买菜她脑中一片空白。但关于今天的菜谱,她心里早就打好了“小算盘”。
“我要买两根黄瓜,5角钱香菜,一袋酱,做过水面条。”当记者问创意的来源时,她不好意思地吐了吐舌头:“是妈妈想的。”同来的爸妈脸腾地红了。
镜头二:两对姐妹花
在一群小朋友中,最耀眼的要数两对孪生姐妹花。
独立姐妹花:姐姐王月俊、妹妹王月秀。虽然只有14岁,可姐妹俩很早就学会了独立生活,独自去市场买菜成了“家常便饭”。
今天姐妹俩来参加活动信心十足:“我们就是来拿奖的,要向冠军冲刺。”
可爱姐妹花:姐姐孙诗雯、妹妹孙诗琪,今年才9岁,是对漂亮可爱的姐妹花。从没独自买过菜的她们有些惴惴不安。不过小姐俩儿商量好了,要买芸豆,“因为我俩爱吃。”
镜头三:最小的参与者
6岁的刘玥迪,还在上幼儿园。在参赛小朋友中,她是年龄最小的。别说独自买菜,连买菜是怎么回事她都不是很明白。当记者问她喜欢吃什么菜时,她竟然天真地回答:“薯片。”
镜头四:最节俭的小朋友
15岁的杨瑛奇很瘦小,看起来像是八九岁的小孩。从小失去了父母的他一直与奶奶相依为命。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小瑛奇特别懂事,经常帮奶奶去买菜,而且特别节俭。“家里条件不好,每分钱都要精打细算,要买既便宜又好的菜。”
第二幕:开篇——模拟买菜
15时30分,山东庙社区、菜行社区、三经街社区、运河社区的50多个小朋友准时走进了未成年人之家。
在山东庙社区曹书记的主持下,活动正式开始。为了不让孩子们盲目出击,街道、社区特地请来沈河区第九人民医院的营养师对孩子们进行培训。“孩子们你买过菜吗?认识哪些菜?你最喜欢的蔬菜是什么?”营养师的问题引起孩子们的兴趣。
“西红柿人人爱,又做汤来又做菜”“红萝卜很营养噢!”“青菜维生素很多。”孩子们对于喜食蔬菜的回答可谓是五花八门,可对于是否买过菜却几乎是众口一词:“没买过”。
营养师示意孩子们安静下来,微笑着说:“青菜萝卜各有所爱,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吃的菜,每种菜都有不同的营养成份,不挑食,才有利于身体健康。”随后,营养师又给孩子们讲了一些营养方面的小常识。
“如果今天爸爸妈妈不在家,请你来当家到菜市场买菜,你愿意吗?”主持人曹书记问。“愿意!”孩子们扯着嗓门大声喊。“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买菜,当一回家。”
每个孩子领到了5元钱,在社区扶幼义工的带领下,50多个孩子浩浩荡荡地冲向附近的十二纬路市场。
第三幕:高潮——气势磅礴去采购
时间:7月29日16时
地点:菜市场
一到菜市场,买菜大军迅速解散,孩子们奔向花花绿绿的蔬菜摊位前,开始抢购。
镜头一:团购
有句老话叫:“人多力量大”。这不,七个小朋友自发组成了团,采取集团式采购方法。这种团购的优点就是可以壮胆,毕竟大多数小朋友都是第一次独自买菜,找个伙伴一起当然安心多了,而最重要的是可以杀价,虽然0.5公斤就便宜了1角钱,但也可以看出孩子们的省钱意识。
然而,团购的明显缺点是:七个娃娃买了一模一样的菜。
镜头二:跟风
第一次买菜,孩子们多少有些茫然,在偌大的菜市场中显得无所适从。看见一个小朋友在买辣椒,其他的人也跟着买辣椒;又看见有人买大头菜,一些人也跟着买……买菜前,心里没有规划,盲目跟风也就成了一个特点。
镜头三:糊涂账
有个上一年级的小男孩,开始买了1元钱的黄瓜,菜农找了他4元。再去买1元钱的青椒,结果他很慷慨的把手中的4元钱全给了菜农,以后每买一样菜,他都同样大方地把手中剩的钱全给人家,最后都是在社区工作人员的提醒下把钱要了回来。看来孩子们学会算账花钱是很有必要的。
镜头四:“小糊涂”
菜市场上的青菜琳琅满目,对于这些不常买菜的小朋友们,它们很多都是“陌生人”。
“阿姨,我要1斤这个。”一个小女孩指着角瓜说,“知道这是什么菜吗?”记者问。“不知道。”她回答得很爽快。后来在知道这是角瓜后,记者又问:“以前听过没?”,她摇摇头说:“没有,这是第一次。”但她还是果断地买了两个。真是个“小糊涂”,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不问明白就敢买。
一会儿,一个男孩拎了一堆菜向记者走来,记者指着油麦菜问:“知道你买的这个是什么菜吗?”“不知道。”看来,孩子们真的应该多到市场走走啊。
镜头五:会看秤的两个小家伙
买菜过程中,记者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不看秤,除了两个小家伙。
这两个小家伙一个叫张泽,另一个叫王子宁。每次买菜,他们都会自己看看菜农的秤是否给足了,那煞有介事的样子还真像个小大人。当记者问:“你们真会看秤?”两个小家伙头点得像捣蒜。“当然会看,我们家长都是市场卖菜的,我们从小就会看秤。”
孩子们大约在菜市场逛了一个小时,个个满载而归。“我抱我的小娃娃回家了……”小任澳搂着一袋子茄子,蹦蹦跳跳回到了比赛现场。
第四幕:尾声——别样收获
时间:7月29日17时
地点:未成年人之家
扛着大葱、夹着黄瓜、拉着土豆……尽管个头小,可是孩子们却十分卖力地把蔬菜运回了比赛现场。
客串评委的社区工作人员把参赛的50名孩子分为了四个小组,挑选出优秀者进行冠亚军的争夺战。
“把你买的菜摆在桌子上。在草稿纸上算一算一共花了多少钱。和同组的小朋友说说你为什么这样买……”
采购归来,孩子们索性把自己的菜放在一边,翻起别人的菜袋子来了。“我买了六样,你才买了五样,我厉害吧。”这个小家伙开始显摆起来了,另外一个也不示弱:“哼,我花了4元钱,你花了5元钱,我比你省钱,我才厉害。”
买菜的时间长短、蔬菜的新鲜程度、蔬菜种类的多寡、砍价的能力、花钱的多少……一系列评判标准作为衡量,最后一共有六名小朋友夺得冠、亚、季军。
红艳夺目的荣誉证书照亮了得奖孩子的脸。8岁的李佳嵘以最会省钱、最能砍价夺得了这次买菜的状元。
14岁的宁新立则以买菜速度第一、样式最多摘得了“榜眼”。在短短20分钟内,他仅花5元钱买到了10样菜。有点害羞的他还是掩饰不住脸上的兴奋,“我觉得现在特有成就感!”
而小双胞胎对自己第一次买菜的感觉则是“买菜实在太累了,这回终于体会到了妈妈买菜的辛苦。”
教孩子学买菜获得了成功,也得到了家长们的充分肯定:“这样的活动很好,对孩子来讲是一种锻炼。以后孩子长大也得买菜,现在就教她怎么买菜便宜,让孩子从小学会节俭,学会花钱,以后才会精打细算过日子。”
看来,买菜还是一门学问呢!我们要根据家里有多少人吃饭,来定买菜的数量;还要了解每个人的口味,喜欢吃的菜多买一些,这样大家才吃得开心;不能只顾开心,忘记营养,这样才有利于身体的健康。还有一点很重要,看看袋子里的钱够不够。山东庙街道办事处负责宣传工作的李科长最后叮咛道。
“利用暑假,我要天天帮爸爸妈妈买菜,让他们能够轻松些。”活动结束后,不少孩子表达了这样的心愿。
本报记者徐娜通讯员陈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