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城市雕塑:腾飞的骏马。(新华网 王镭 摄)
新华网北京8月1日电(王镭)从北京坐飞机只需要70分钟就能降落在呼和浩特的土地上,一位空姐这样形容:“太近了,给乘客倒完饮料就要准备降落了。”
如今内蒙古离全国的百姓都很“近”。在北京,所有大小超市摆放的伊利、蒙牛牛奶,早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并“深刻地改变了国人的生活方式”,而这仅仅是三五年间发生的事。
现在,中国人每消费两杯牛奶就有一杯来自内蒙古;内蒙古是向各地输出电力最多的省份,北京每10个灯泡中就有7个是内蒙古点亮的;更加令人想不到的是,富裕起来的内蒙古人学会了打“飞的”,他们一早坐飞机到北京西单购物晚上再坐飞机回去。
内蒙古自治区的GDP从2000年的1400亿元,上升至2006年的4790亿元,6年时间连续超越7个省,经济总量从全国第24位跃居第17位,距排名16位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仅剩10亿元的差距。去年,全自治区的101个旗县(市区)中,有84个财政收入超亿元,13个超过10亿元。
内蒙古正以外界猝不及防的速度,创造着一个甲子以来最辉煌的光荣与梦想。
鄂尔多斯的速度 如此快速的发展是如何实现的?对于这个问题,包括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在内的各级官员都会谈到鄂尔多斯,这个几年前内蒙古最落后地区创造的发展奇迹,让内蒙古人看到了自身发展的潜能。
过去,鄂尔多斯市下辖的8个旗县中,有6个是国家级贫困县,剩下2个则是自治区级贫困县,经济总量在自治区排倒数。
恶劣的自然环境是鄂尔多斯长期贫困的根源。鄂尔多斯境内96%的土地都是沙漠、沙地和丘陵沟壑,只有4%的面积可以进行农作物耕种。这里也是黄河泥沙重要的来源地之一。
在鄂尔多斯市库布齐沙漠边缘的公路两侧已经建立起绿色屏障。(新华网 王镭 摄)
“过去西部歌曲中有一句话,"在贫瘠的土地上收获着微薄的希望"。为了彻底改变鄂尔多斯的面貌,我们说让它不要收获了,先恢复生态的平衡。”储波说。
事实是,13年前,鄂尔多斯市财政收入只有1亿元,到2000年也才只有12亿元。而六年后的2006年,它的财政收入猛增到145.8亿元,比上年增长52亿元,头一次超过了“老大哥”包头,跃居全区第一位。
2006年只有140万人的鄂尔多斯市经济总量达到800亿元,人均GDP超过6600美元。而这一年,北京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6210美元。
“近几年,由于二、三产业的发展,鄂尔多斯不再是摆脱贫困了,而是相当富裕了。由于进行了产业替代,鄂尔多斯不再向土地索取,还转移了大量依靠土地谋生的农牧民,生态环境有了很好的恢复,农牧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
在对鄂尔多斯发展做出上述描述后,储波这样评价:“鄂尔多斯的发展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经济发展了,生态也得到了改善,做到了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协调统一。”
鄂尔多斯富了,鄂尔多斯人也富了。在出租车上,司机张全不停的向记者介绍在鄂尔多斯可以看到的各种名贵汽车,“宝马奥迪很普遍,悍马我发现不同的三辆了……”在市府所在地东胜区,2007年汽车销售额预计将达到21亿元,每百户平均拥有私家车17辆,这个数字超过北京。
鄂尔多斯,正在创造一个新的发展速度,这个速度改变了自治区党委对落后地区发展的认识。
几年前,内蒙古对于“跨越式发展”的提法非常谨慎,生怕由此造成只顾速度不顾质量的发展。但是经过鄂尔多斯的实践,在落后地区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完全可行,这一认识如今已成为自治区上上下下的共识。
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官员看来,“转变思想观念是一场革命”,只要观念转变了,发展思路对头了,“跨越式发展就顺理成章了”。
这种顺理成章的事情,在外地官员看来弥足珍贵,甚至十分羡慕。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吕日周去年接受一家南方杂志采访时,把山西和内蒙古做了这样一番比较:“内蒙古煤炭储量占全国的1/4,储量和产量都仅次于山西。但人们更多听说的是内蒙古的"仕奇"西服、"鄂尔多斯"羊绒衫以及"伊利"、"蒙牛"这些轻工业品牌。因为内蒙古的经济发展目标很明确,就是全区城乡生活水平达到全国中等以上,争取粮食自给,有更多的机动财力发展经济文化。现在内蒙古的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5%左右。”
“健康”的起步 6月19日,国家安监总局在鄂尔多斯举行全国关闭小煤窑的现场会,内蒙古三年关闭小煤窑的任务仅用一年半就完成了。
内蒙古“速度”再一次得到了体现,但这一信息更能体现出内蒙古发展的高质量。
在神华集团鄂尔多斯神东煤田上湾煤矿记者了解到,上湾煤矿综采队2006年采煤达1144万吨,创综采队年单产世界纪录。这是上湾煤矿自2002年以来连续5年创世界有关煤炭纪录,创造这个记录的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自动化煤矿采掘系统。
记者乘车在上湾煤矿辅运平硐中行进近二十分钟才进入深达200米的煤矿采掘面,在这里记者看到采掘机的采掘臂把大块的煤挖出来,直接堆放到运输皮带上运出矿坑。整个采掘面见不到一个采掘工人,只有少数几个操作工在操作这个占满整个矿道的庞然大物。
据煤矿负责人介绍,上湾煤矿已连续4年被评为全国特级高产高效井,连续6年实现了无重伤以上人身事故和二类以上机电事故。去年初,国家新纪录委员会审定并公布的59项至今尚未打破的企业纪录中,神华集团有7项榜上有名,其中有3项为上湾煤矿所获。
神华集团鄂尔多斯神东煤田上湾煤矿辅运平硐地下200处的综采平台,采掘机占据了整个矿道。(新华网 王镭 摄)
神华人总是很自豪:“我们走了一条高科技、现代化的路子,走了一条完全不同于传统煤炭企业的发展路子。”
这正是内蒙古人所要走的一条路,在储波看来,发挥内蒙古的后发优势就是不要走先富地区付出巨大环境资源代价谋发展的老路,而要在提高工业集中度和装备水平上下功夫。
上湾煤矿可以看作内蒙古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的一个例子。目前,在内蒙古只有不到500家煤矿,年产3亿吨煤矿,是全国第二大产煤区,煤矿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也逐年提高。
内蒙古人清楚地知道,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更需要靠技术的不断创新,而内蒙古自身的弱势正是缺少高精尖的科技人才和智力支持。
政府部门在客观分析自身条件后,提出了中小企业发展“两头在外、中间在内”的模式,在北京中关村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建成了全国第一家高科技企业异地孵化基地——京蒙高科企业孵化器。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副巡视员李增建介绍说:“内蒙古虚拟科学研究院是我国首家虚拟研究院,它是以科研项目为纽带,以柔性整合为特点,以动态组合为主要方式,以培养人才为重点,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目的而搭建的科学研究与创新开发平台。”
内蒙古自治区的中小企业入驻京蒙高科孵化器后,将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这“两头”放在北京,生产这一产业化的“中间”环节则放在内蒙古,既充分利用了北京地区人才、技术、信息、资金、市场等优势,又充分发挥了内蒙古丰富的资源优势。
在西部的阿拉善经济开发区,中盐吉化集团依托阿拉善的盐湖优势,建起花园般漂亮的厂区,发展关联紧密的盐化工产业,形成产业集群,走在了全国盐化工前列。世界最大的靛蓝生产企业和全国最大的环保制冷剂工业清洗剂原料生产基地也落户阿拉善开发区。
在北部的呼伦贝尔,博世集团斥资1.5亿元在牙克石市建造冬季汽车性能测试中心。到2008年竣工之际,这里将成为全球占地面积最大、投资总额最多、技术标准最高的冬季试车设施。
位于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境内的华能伊敏煤电有限责任公司是华能集团唯一一家集煤炭生产销售和发电于一体的大型现代企业,也是全国第一家大型煤电联营企业。目前露天可采原煤储量23亿吨,若按总装机容量7000MW、煤矿年产3000万吨的水平测算,露天矿尚可连续开采60年左右。图为露天矿采掘现场,煤矿采掘后直接由传送带运送到远处的发电厂发电。(新华网王镭摄)
在鄂温克自治旗伊敏镇,华能电力所属的伊敏煤矿,是全国第一家煤电联营企业,露天矿采出的煤直接进入电厂发电。
在煤矿集中的鄂尔多斯,情况更是如此。鄂尔多斯市委书记云峰介绍说:“鄂尔多斯依靠资源,但不依赖资源。这里有全世界最现代化的煤矿设备,把煤分解成各种有价值的产品,效益上涨几倍、十几倍。”
在老工业城市包头,全国唯一不以地名命名的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在崛起,将全方位开发这里工业储量约为1亿吨的稀土矿藏。在北方股份公司电动轮矿用车生产线生产着从23吨到360吨的重载汽车,也就是可以生产当今世界最小吨位的到最大吨位的全套矿用车产品。
……
这众多的全国第一、世界先进,无疑是内蒙古迅速崛起的直接原因和动力,使内蒙古的经济腾飞建立在了一个“健康的起点”上。
生态保护是发展的第一要务 不断发现的自然资源,不断提高的探明储量,让内蒙古人感受到了自己脚下这块土地的“物博”,也看到了经济腾飞的巨大可能,但记者所接触到的官员对于使用这些资源的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似乎更为敏感和警惕。
面对各种溢美之辞,最让内蒙古人开心的还是简单的一句:“大草原真美”,也许因为这样,从各级官员口中反复听到“生态保护是我们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这种口号式话语时,感受到的只能是他们的真诚和急切。
储波常常讲起在鄂托克旗调研时与牧民的一段对话:“你现在要转变方式,要围栏就要花钱,要建棚舍要花钱,要打口井,搞一些高产饲料,也要花钱,你的投入增加了。而现在要以草定畜,那么你牲畜的放养头数减少了,投入增加了,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结果这个牧民的回答让储波大为感动,“这样做我留给子孙后代的是草原。如果按照原来那样做,我留给子孙后代的是沙漠”。这就是一位普通牧民对生态保护的理解。
7月25日,在国务院新闻办的发布会上,自治区主席杨晶说:“环境保护不仅是中央的事,不仅是政府的事,更是我们广大老百姓的事。”就在这一天的前一个星期六,治沙英雄殷玉珍站在了“感动内蒙古人物”评选的颁奖台上,不知那一刻她是否想起了22年前的那个冬日。
治沙英雄殷玉珍接受采访。(新华网 王镭 摄)
1985年农历新年刚过,殷玉珍就嫁到了乌审旗,面对沙漠,殷玉珍回忆说:“我从小就喜欢绿色,当我见到满目黄沙,心中无比绝望……”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殷玉珍举起锄头誓要改变生活的环境。
旷日持久的治沙从1986年春天开始,她用家中唯一一只三条腿的羊换回了600棵树苗种在屋子周围,经历了风霜和干旱,600棵树苗只活了100多棵。但这已经让殷玉珍和她的丈夫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希望。
二十多年过去了,从门前仅有一棵树到6万亩“碧波”,殷玉珍创造了奇迹。“现在生活好了,政府给我们盖了房,还帮助我们发展了畜牧业,日子好过多了。”多少年入不敷出的殷玉珍,在政府的支持下,如今把生活过得有声有色。
“农牧民仅仅靠生态造林是很难致富的,政府应该把这个责任承担起来,像殷玉珍这样的治沙英雄,政府应该给予补贴,帮助他们改善生活。富裕起来的鄂尔多斯也完全有能力负担起更多公共事务。”云峰这样说。
如今,大片裸露的沙化地带正在恢复植被,鄂尔多斯的植被覆盖率已经从30%提高到70%。
浑善达克沙地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重点地区之一,北京人所熟悉的那句公益广告:“治多伦一亩沙地,还北京一片蓝天”,所指的多伦就处在浑善达克沙地。
2000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启动前,在羊群庙河边居住的那木海一家每天开门都只能看到黄沙和石子,“70%的草场都沙化了,全嘎查(村)90%是贫困户。”每年还要承受四五十天的沙尘暴天气。
2001年1月,那木海卖掉了家里的130多头土种牛和500多只羊,从原来离镇上20多公里的牧区搬到了镇里的移民新村,“我交了2000元,分到了政府统一建设的两间瓦房和两间牲畜棚圈。”
羊群庙河边已是一片绿色,难见沙地。而羊群庙河却因雨量不足,尚在断流期内。(新华网 王镭 摄)
在内蒙古各地都可以看到这种新型的移民新村,“四位一体”的统一农舍包括了住房、牲畜棚、自留地和温室大棚。据介绍,这样的配置保证了入住新村的村民可以通过养殖和小规模种植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再通过管护退耕还草的草地和发展养殖业,达到致富的目的。
如今,那木海管护着850亩草地,“原来沙化的草场已经恢复了95%以上,现在沙尘暴一年到头也只有四五天了。”
记者站在曾经一片沙海的羊群庙河边,发现再把这里称作浑善达克沙地已经不再确切。目之所及,看不到多少裸露的沙土,榆树、红柳、黄柳、沙蒿等乔灌木把沙地覆盖得严严实实,各种沙生植物打成的沙障将流动、半流动的沙丘捆绑得服服帖帖。
兴安盟的乌兰浩特是座“红色的城市”,这里是自治区成立的“五一大会”举行地。六十年过去了,这里的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与其他盟市相比,发展速度一直不能令当地人满意。
杨汉忠于2006年从满洲里市调任兴安盟任盟委书记,他发现了兴安盟的“绿”,以及绿色中蕴含的生态价值和旅游资源。依靠旅游这一无烟工业,杨汉忠表示:“虽然我们经济总量不高,但是我们的绿色GDP一样可以在自治区各盟市中名列前茅。”
包头重现“有鹿的地方”,在广场绿地随处可见散养的鹿。(新华网 王镭 摄)
在有“草原钢城”、“稀土之都”美誉的包头,城市规划自1955年由中共中央批准下来以后就没怎么改变过,原因就在于这份城市规划在功能分区中为包头留下了200多块自然的城市绿地,在这个城市中间穿行,你可以看到草原,看到森林,看到花园。
“城在草原中,草原在城中”,这样的景象让包头人为那份城市规划而骄傲:“那是中共中央批准的唯一一份地级市的城市规划”。包头市人大已经立法把这些绿地保护起来,市长呼尔查说:“我们这届政府不会去破坏,以后的任何一届政府也不会去破坏。”
百姓说:“我们是真正的受益者” 今天草原上的人们,逐渐感受到了生态改善的好处,而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更是立竿见影,实实在在。
魏晓光来北京两年多了,如今在北京广安门的一家理发店做技术总监,他的家乡在乌兰察布市凉城县美丽的岱海边,父亲魏二鱼和母亲都是50多岁的人,每天早上六点他们都准时起床喂牛,“10头奶牛是多了点,但是每天能产奶400斤,把奶送到伊利公司设在苏木(乡)的奶站一天就能收入近400元”,这让魏二鱼不愿意放弃养牛。
刚开始养牛的时候,魏二鱼花了两万多块钱,买了2头母牛。四五年下来,他们家的牛已经“三世同堂”了。“我们家的牛还真是争气,生下的牛犊都是母的,这无形中给我们增加了不少资产呢。”每年都有新的牛进入哺乳期,日产奶量的增加让魏二鱼的收入也逐年递增。
今年初,魏二鱼在奶站听说如果给伊利集团交十头奶牛,就能换一套住房。虽然他对此将信将疑,但还是有了一个新计划:再多养几头奶牛,就给伊利交十头奶牛,换套房子,剩下的奶牛还能保证自己的生活。
伊利集团的生产车间拥有全封闭的生产环境,在参观走廊中体验到的只有安静和整洁。(新华网 王镭 摄)
在伊利集团,记者向董事长潘刚求证了“奶牛换楼房”一事,潘刚说:“一头奶牛价值少说也有1万元,十头奶牛就是十万了,当然值一套房了。”原来,牧民只要牵着10头牛走进伊利的养殖小区就可以在小区里分到住房,而奶牛放在养殖基地集中喂养,降低了养殖成本和风险。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伊利集团可控奶牛头数达到200多万头,养殖户500万户,为了解决农民养牛资金困难的问题,伊利为养奶牛户累计发放奶款230多亿元,以滚动的方式累计向农户发放购牛款20亿元。
畜牧业是高风险行业,伊利一次性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疫病防治;设立了2000多万元的风险基金,补偿奶农在养牛过程中的意外损失,解除奶农的后顾之忧。魏二鱼说:“现在养奶牛没什么风险,疫病防治都是伊利包了,还给我们做养殖指导。我们是真正的受益者。”
在鄂尔多斯东胜区的沙棘产业园,已有多家以沙棘为原料的企业落户,前来投资的就有北京人熟悉的王致和集团。它们对沙棘的需求将给在沙地中种植沙棘的农户带来直接收益。
沙棘是一种多年生灌木,其叶和果既可食用,也可药用,营养价值极其丰富。而且,沙棘还是改造砒砂岩地质的首选树种,能有效改善砒砂岩地区的生态环境。
王致和在沙棘产业园内投资建设的工厂。(新华网 王镭 摄)
王致和集团利用沙棘生产醋、酱油和沙棘茶等保健饮品,据工厂负责人介绍,沙棘种植是非常简单的轻体力劳动,又不需要经济投入。一户三口之家管护40亩沙棘,每年轮采20亩,每亩收入400元,一年可增收8000元。
整个沙棘园区建成后,东胜区预计会增加就业岗位10000个,实现年产值30.6亿元,利税3.2亿元,农民增加种植收入1.5亿元,实现“生态增绿、财政增收、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经济发展了,受益最多的还是老百姓,2006年,内蒙古自治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358元,由2002年的全国第29位前移至12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42元,由2002年的全国第22位前移至16位。
郝维民是著名的内蒙古近现代史研究专家。6月23日,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邀请,郝维民为中央新闻采访团的记者们讲述自治区建立前后的那段历史,说到动情之处老教授老泪纵横。也许只有真正了解和经历内蒙古六十年变迁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内蒙古今天的富强。他拜托记者:“记录好今天的内蒙古,这一定是内蒙古当代史上可以大书特书的时代。”
7月29日,内蒙古军区某骑兵部队在进行排练。目前,将参加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型庆典文艺演出的演职人员正在紧张排练。新华社记者 任军川摄
“如果没有天上的雨水哟,海棠花儿不会自己开……”发自心底的歌声在内蒙古千里草原回荡。
在新中国第一个民族自治区迎来成立60周年之际,能歌善舞的草原儿女,唱起悠扬的长调,跳起欢快的舞蹈,蓝天下的辽阔草原漫溢着无边的欢乐。
60年来,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内蒙古的发展,十分关心内蒙古各族群众。60年来,党的民族政策照耀着这片英雄辈出、充满传奇的土地,118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390多万各族儿女续写出新的传奇。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