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成都8月3日电(记者王秀琼 冯昌勇)夜色降临,42岁的四川省渠县渠江镇农民王成益在自家房屋楼上被洪水围困10多个小时后,看到一个体形稍胖、戴着眼镜、浑身湿透的男子乘着冲锋舟,在瓢泼大雨中艰难靠近——这就是王成益与新上任的镇党委书记高明文的第一次见面。
“当时高书记鞋都没穿,脚肿起,就来救我们了。”8月2日,王成益回忆近一个月前那特别的“第一面”时说:“我一看到他的船,已经没有啥子话说了,只有感激得流眼泪。”
自“5·31”洪灾以来,位于川东的达州市因连降暴雨,又连续遭受“6·18”“7·5”“7·18”三次洪灾,累计受灾群众超过69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5亿元。在天灾的连连打击下,达州市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7月5日至7日,渠江镇发生特大洪灾,全镇6个村4个社区11500户群众受灾,辖区内国道、省道、县乡道路全部中断,水、电、气、电视、座机电话五停,5万群众继续疏散转移。而抗洪抢险的艰巨任务就落在7月2日才刚刚上任的高明文身上。
在王成益的眼里,这个“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是“实打实的好”。高明文冲在抗洪抢险第一线,三天三夜没换鞋,组织全镇党员干部群众创造了特大洪灾零伤亡的奇迹。
8月2日,在渠江镇被淹过的农田边,记者看到正指导灾民种植再生稻的高明文脱下袜子,在洪水中红肿溃烂的左脚仍未见复原。“洪水退了,高书记带我们掰苞谷,脚都被苞谷梗割伤了。”王成益说。
78岁的达州市达县青宁乡岩门村村民鲁学伦并不认识副乡长桂征雄。8月1日,在遭受过特大滑坡灾害的岩门村现场,老人指着他说:“就是他来喊的我,不晓得他叫啥名字,是啥职务。”
7月7日上午,由于连日暴雨,岩门村发生特大山体地质滑坡,滑坡面积达3平方公里,造成2251人受灾,1658间房屋被摧毁。而在这次突如其来的特大灾害中,基层党员和干部有序组织,及时撤离疏散群众,再次缔造了零伤亡的奇迹。
“当时我想抢点东西再走,他们几个干部来喊我不要管东西了,我说我的命不值钱,他们就讲"你死了我有责任"。”鲁学伦说,“他们拖我走了,我后来又再转回来,他们还拦在路边不让进。我的命就是他们几个捡回来的。”
“活起还是好些!”70岁的渠县土溪镇万合村村民刘元碧回忆起“7·7”洪灾中村支书王邦平背着她转移的情景,感叹不已。“我跟他讲,我一大把年纪了,淹死我国家少给我点补偿就是。王书记说,"你还是活起,再看看这个世界,现在社会主义好。"”
7月7日凌晨,渠江水位净涨22.35米,达到渠城有水文记载以来最高水位。渠县受灾居民达115万人,沿河26个乡镇被淹,工农业直接经济损失约16.8亿元。
“那时候雷打得嚓嚓响,水打到王书记胸口,他就这样背着我在水里走。”刘元碧说,“王书记确实是好,是真的关心我们,他一晚上跑到亮,又到这边看水,又到那边看水。洪水退了,还亲自下田,教我们补种蔬菜。”
洪水退去近一个月后,在万合村村舍的墙壁上,高过人头的水位线的痕迹仍十分明显。村民们看到走在村间路上的王邦平,纷纷热情地打招呼:“王书记你还在到处走啊,休息一下嘛!”
30岁的郭昌宴说:“王书记来,落大雨,打赤脚,每天都在村里,觉都不睡,确实是好书记。”
在这次洪灾中,尽管万合村农作物遭受近400万元的损失,全村200多名农民却在基层干部和党员的全力组织下得到安全转移和安置。
在今年已连续经受四次暴雨洪灾的达州市,像高明文、桂征雄、王邦平这样的基层党员干部层出不穷。在最严重的“7·5”特大洪灾中,达州市有20多万名党员干部上了抗洪一线,紧急转移安置被洪水围困群众18万多人,抢运物资29万多吨。
在受灾群众眼里,洪水中的基层干部是“实打实的好”,而这一评价是用基层干部的无数汗水和铮铮党性换来的。高明文奋战在抗洪前线超过60小时没有休息,桂征雄放下6岁高烧的儿子不顾,冲在险情最危险的地方,而当王邦平在齐腰深的洪水里转移群众时,他得肺炎的女儿却没钱住院。
从3月放弃在外打工2500元的月收入、响应党委要求回村担任月薪270元的村支书至今,王邦平已经瘦了10多公斤。他说:“变了泥鳅就不要怕糊到眼睛,到这个位子就不要怕牺牲!”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