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琳爱和刘庙村小学的孩子们在一起学习。
肖明磊 张振祥摄
人物独白:
“我是一个美国人,但我有一颗中国心。”
出山东聊城市区不远,就来到阳谷县刘庙村,花红柳绿,整洁安静。村中间一所院落的主人是一位90岁高龄的美国老太太。她叫牧琳爱,已在刘庙村生活了8年多。
“我是一个美国人,但我有一颗中国心。”牧琳爱如是说。8年多来,她见证了中国农村的变化,也把爱倾注给这里的乡亲们。
“长大了,我一定要回到中国!回来帮助这里的穷人们。
”
上世纪初,牧琳爱的父母以传教士的身份来到中国聊城。牧琳爱就出生在这里。旧中国留给她最深的印象是战乱、贫穷、瘟疫和苦难,孩子们忍饥受冻,甚至被卖掉……这些都给幼小的牧琳爱留下了痛苦的回忆。
13岁时,牧琳爱随父母回国暗下决心:“长大了,我一定要回到中国!回来帮助这里的穷人们。”
1998年丈夫去世后,没了牵挂的牧琳爱,变卖了40英亩山林和别墅、花园、汽车等家产,只身来到中国。
刘庙村把村中间一座院落腾了出来,为她配置冰箱、彩电、电脑、沙发、床等电器家具,还为她聘请了一名女翻译。牧琳爱感动地说:“我是来这里扎根的,不是来做客的。”她坚持付清这些用具的费用,并按月支付翻译工资和水、电、通讯等费用。
来中国之前,牧琳爱一直有个想法,就是在中国建一所希望小学。得知村里的小学尚未开设计算机课,她当即捐出3万美元建起微机室。此后3年间,她又相继捐款近两万元人民币,资助刘庙村幼儿园和镇上一些学校购置玩具和教学器材。
为感谢牧琳爱,刘庙村小学更名为中美友谊小学,聘她为名誉校长。她还兼任学校的英语教师。就连镇上的英语教师也常到牧琳爱家接受免费培训。
2001年,牧琳爱又出资为刘庙村100多名患近视的村民配眼镜。还出资为全村5名患有白内障的老人做手术。非典期间,她捐出5000元钱。
牧琳爱还担任聊城市国际和平医院的名誉院长。为医院邀请国外专家讲课。每星期五,她准时坐公共汽车从阳谷赶到聊城,给那里的年轻医生们讲授医护知识。2006年,牧琳爱成为“感动山东十大人物”中最特殊的一位。
“我喜欢中国,中国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
8年来,牧琳爱写给远在美国的亲人上百封书信,记录下她身边发生的种种变化。
在她儿时的记忆里,农村的路泥泞难走,现在早被宽敞而漂亮的水泥路取代了。她在来中国后写的第一封信里这样描述:“刘庙村有好几条水泥路都拓宽了,有条很宽的主路周围种满了灌木和树。”
2002年,老人花3万美元为村小学建了微机室,但供电不稳定,电脑经常用不了。两个月后,政府投资400万元,改造了5000米线路,还装了宽带。电脑能用了,牧琳爱也用电子邮件代替了邮寄信件。在信中,牧琳爱说:
“我很高兴有了可靠的电源,更高兴的是以后不会再因为电脑突然断电或关机而重新写信了。我想其他的村子也是这样的。中国政府做了很多努力,来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帮助穷人。”
邻居张大妈告诉牧琳爱,自己拿到了政府报销的第一笔医药费。牧琳爱又在信中写道:
“村里朋友告诉我,今年5月,她们参加了合作医疗,每个人一年只要交10元钱,政府就可以给她们支付一半的医药费。这个在医疗领域的巨大飞跃让我非常高兴。”
不仅是看病,“政府也在让最底层的农民的孩子免费读书。”牧琳爱告诉记者说,这几年她很快乐,因为可以和村里人一起感受中国快速发展带来的各种变化。
村妇委会主任介绍说:“村里每年给70岁以上的老人做一套衣服,春节送5斤肉、10斤油,每年一次的健康查体,都有牧琳爱老人的一份。每逢重要场合,老人总要穿上村里给她做的新衣服。”
2005年,牧琳爱回美国探亲,她所在的教会邀请她给大家作报告。在一个多小时的报告中,她动情地讲述自己在中国所受到的热情待遇,讲述中国发生的种种变化,听众被深深吸引。报告结束后,听众竟然拉住她又问了一个小时的问题。
“我很希望能有一个"绿卡",让我可以一直住在中国。”
牧琳爱赢得了刘庙村乡亲们的尊敬和爱戴。大家都愿意到这位和蔼可亲的美国老太太家串门,随手带上自家果树上结的枣、梨等。一到牧琳爱过生日,一些村民就来为她庆祝。到了春节,她亲自在大门口贴上红红的春联迎接新年。在这里,她一点也不孤单。
如今,牧琳爱早已习惯了中国式的农家生活,她自己下地种菜,村里废弃的园子,成了她的大花园。村民还记得,前年秋天,有两个月的时间,这位年近90的老人拿着电锯电钻在这里建造花房,兴奋地骑着三轮车来回拉木料。
在刘庙村,几乎每个老人都收到过牧琳爱的祝福,每个小孩都在她的家里玩过玩具,照过相。每逢圣诞节,牧琳爱总要采购一批糖果,牵上毛驴车,送到学校去。毛驴扎着七彩条,老人脸上乐开了花。
在大街上遇见村民,牧琳爱会操着汉语打招呼:“你吃饭了吗?”
她用中文表达自己的心愿:“我很希望能有一个"绿卡",这样我就可以一直住在中国。我是一个美国人,但我有一颗中国心。”
“我要永远住在中国,去世后把我的遗体捐献给中国的医疗事业。”老人脸上露出孩子般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