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三年前曾报道过的冯立信(本报资料照片)
记者 汤继颖 摄 |
|
这位“冯立信”提供的身份证恰巧被烧掉了一个字,而最终证实他是冯立广
本报记者 苗波 摄 |
|
自称为给残疾儿童求医求助本报,被记者点破行骗伎俩后,背起孩子准备离开
本报记者 苗波 摄 |
讲同一个故事,用同一个人名,博取各地媒体及市民同情
带着残疾儿童 兄弟俩轮番外出“吃”四方
一名普通的山东农民,自称在二十几年的时间里收养了10名残疾弃婴,年年在不同的城市为弃婴求医,不少媒体对他的“感人事迹”做了报道,为他赢得了鲜花、掌声、金钱。2007年8月1日,当他又带着一名残疾儿童来到西安希望本报帮助求医时,却不小心露出了破绽,记者经过了解终于揭开了谜底:长相颇为相似的兄弟俩借着同一个故事和同一个人名,轮番带着残疾儿童外出求医,以此来博取当地媒体和市民同情,以便可以得到钱财等的捐助,如此骗术,在近5年的时间里欺骗了全国几十家媒体。
他讲的故事很感人记者给他买来了早餐
花白的头发,枯瘦的面容,以及在怀里不停闹腾却说不出话的孩子。8月1日早上9时许,一名男子抱着一个约六七岁的女童来到本报,希望帮助寻找一名姓刘的老中医。“我叫冯立信,山东人,这是一些报纸对我的一些报道。”递上几张发黄的报纸,冯立信讲起了他的故事。
冯说自己62岁,是山东省菏泽市曹县青岗集乡潘井村人,从20多年前起开始收养被人遗弃的残疾弃婴,如今一共收养了10个。据冯讲,收养第一名残疾弃婴是在20多年前进城卖花生的途中,“当时小孩的一只手不会动,我拿出家里的积蓄6000多元,花费近两年时间给孩子看好了病。”随着这件事情在村民中的传播,开始有人给他“介绍”哪里有残疾弃婴需要照顾,冯立信则来者不拒,全部带回家中细心照料,并供他们念书。冯的讲述让记者感动,得知赶前一天的班车到西安后还没有吃过饭,记者为他们买来早餐,冯立信很是慈爱地将饼子撕成小块送到患脑瘫的女童口中。
“这次来西安你们要帮我找到刘医生,”冯说,治好了病的“大儿子”在外给人开车,2007年农历初一出车祸死了,出事前“大儿子”的一位同事曾经介绍西安一名退休的老中医给最小的这个女童看病,开的药吃了四个月,效果很好,但“大儿子”出事后就和这位医生失去了联系。就在记者要为其拍照时,冯却很紧张地将脸侧开。临走时,冯立信表示,一定要找到这名老中医,否则决不会离开西安,“我的身上还有一百多元钱,晚上我就和孩子睡在马路上,没有钱花的时候,我就捡破烂卖。”
网上照片比对似乎有着两个“冯立信”
冯立信的经历传奇感人,却也同样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在网上输入“山东冯立信”搜索,就有近百篇有关他收养残疾弃婴的报道,而全国报纸、网络、电视等几十家媒体都对他的事迹做过报道。报道几乎千篇一律将冯收养残疾弃婴的事情表述一遍,无一例外的是,报道后,冯立信都会得到人们的捐助。
但在这些大同小异的报道中记者发现,每篇报道中都会出现一些信息偏差,有的报道称冯立信收养了10名残疾弃婴,有的则变成了4名或者6名;有的说他和妻子领着残疾儿童千里谢恩,有的则说他是孤寡老人,终生未娶……更有在收养时间、地点等方面信息的不同。最为奇怪的是,记者发现,8月1日早上见到的冯立信和2004年11月17日人民网上所刊登的冯立信不是一个人,虽然两人的头发都花白,而且也都留了胡子,但两人的脸型还是有一些差异。“莫非同名或者其中一人冒名冯立信,他们有什么目的?”就在记者疑窦丛生时,2日上午8时许,“冯立信”打来电话,询问为何找人的稿件没有见报,并强调他会在西安火车站一直等下去。8月2日上午,记者来到火车站广场寻找了近2个小时并多方打听,均没有冯的消息。
有着反侦察能力 甩掉曾经跟踪他的记者
在全国几十家媒体对冯立信事迹的报道中,曾经也有少数媒体记者对其行为提出过质疑,《齐鲁晚报》威海记者站记者陶相银就是其中的一位,而他最近一次采访冯立信是在今年一月底。
据陶相银介绍,从2003年起,《齐鲁晚报》就开始报道冯立信的事迹,还曾有人感动于他的善举赠送了5000元现金。但随着对冯立信的了解,陶相银开始慢慢对他产生了怀疑。
据陶相银了解,冯立信今年上半年一直带着残疾儿童在威海乞讨,冯立信每到一个地方都会说要找一个医生给娃看病,但是找不到了,希望媒体帮忙,为了揭开老头如此做法的目的,陶相银曾试图跟踪冯立信,“但是被老头发现了,并甩掉了我们,老头很精明。”随着对冯立信调查地深入,陶相银发现:冯立信每到一个地方一般不会先乞讨,而是在寻找了当地媒体后停留一段时间后才会出手。然后拿着有关他的报纸,博取更多的同情和捐助。
乡民政助理员:冯立信还有一个弟弟也在乞讨
8月3日下午3时许,记者电话联系到山东省菏泽市曹县青岗集乡派出所一位姓孔的所长,证实了辖区里确实有冯立信这个人,随后他又介绍了一位对冯立信情况更为了解的乡民政助理员陈留云。
据陈留云介绍,冯立信今年60岁,未婚,只有一个弟弟,而且长相相似,“两张照片中的‘冯立信’很可能是他们兄弟俩在不同时期,在不同的地方被媒体拍到的,照片中的两个残疾儿童应该没有变过。”虽然对媒体说自己收养了10名有残疾的儿童,但陈留云说,一直以来他最多见到过4个。
陈留云说,这段时间如果冯立信来西安找人,家里的孩子肯定都是由弟弟来照顾的,“曾听村里人说,两个人靠着相似的长相经常轮番领着残疾儿童外出。”至于为什么冯立信要不断带着残疾儿童在外奔波,并谎称给孩子看病找医生,陈留云说,由于乡政府不让他带着残疾儿童外出乞讨,而是换成每月发放津贴,因此,断了冯立信谋生的“饭碗”,“兄弟俩这样编谎言估计就是为了掩人耳目,骗取更多的同情。”陈留云说。
兄弟两人轮番外出“博同情”只为让人捐钱捐物
就在领着残疾儿童全国求医的骗局被记者逐渐掌握的时候,8月3日上午8时许,“冯立信”又打电话询问寻找刘医生报道刊登一事,记者提出想再看看他的身份证,约他见面,对方一口答应。
8月3日上午9时许,“冯立信”抱着脑瘫女童来到报社,记者接过身份证,发现只能看到“冯立”二字,最后一个字被烟头烫掉。冯说,自己的家中有13亩地,现在都是由妻子来照料,仅去年种小麦就收获了7000多斤,足够他带着孩子在西安看病的花销。而在他出具的村里从2001年到2005年开的多份证明材料上均清楚地写着,“冯立信、冯立广兄弟二人因经济贫困、家庭困难……”此外,每份证明材料上有不同的借口来说冯立广没有身份证。
此时,记者拿出三张分别是2004年11月17日人民网上所刊登的冯立信的照片、今年8月1日本报记者为他拍的照片以及2004年本报另一报道中的照片让他辨认,“冯立信”立即涨红了脸,紧张得站了起来。在记者讲出从乡民政助理员处了解的冯立信情况时,“冯立信”抱着脑瘫女童尴尬地笑笑,凌乱的眼神闪过片刻恐慌后终于坦白了,“另外两张不是我,我叫冯立广,另外那个是我哥哥冯立信。”
据冯立广说,哥哥冯立信没有成家,自己则育有一女,两人一共收养了4名残疾弃婴,“每年我和哥哥都会轮番带着一两个残疾儿童外出求医,一般都会先联系当地的媒体,他们一报道,很多事情就很好办,还有医院免费给孩子做治疗,更有很多好心人看到报道后给我们捐钱捐物。今年,哥哥的腿脚不利索,我就带着老小出来了,其余的都让哥哥在家照顾着。”
谎话被揭穿的冯立广抱着孩子,一直尴尬地笑着。8月3日上午10时许,他收拾起自己的证明材料和别的媒体对他的事迹的报道,说自己当天就会坐车回到老家。本报记者 张颖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