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很多青少年球员只能在这样的场地进行训练 |
青少年足球现状岌岌可危 专业人士:靠什么拯救
全辽宁省青少年注册球员锐减至不足百人、“足球城”大连原来近30家青少年足球俱乐部已经全部消失、沈阳也由25家锐减至5家。少得可怜的青少年球员让沈阳市根本无法组织青少年足球比赛,沈阳、乃至整个辽宁的足球发展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如果不正视青少年足球的危机,很难想象若干年后沈阳、辽宁,乃至全国的足球状况将变成什么样子。
昨天(13日),辽宁省青少年足球发展研讨会在沈落幕。
“足球人口决定足球水平”——主管足球的省体育局副局长宋凯的判断引起了共鸣,辽宁青少足球确实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并直接影响到辽足足球的竞技水平。
青少年足球现状岌岌可危
辽宁青少年足球究竟下滑到什么程度?来自各方的统计数字触目惊心。
在辽宁省足协注册的青少年运动员最多时超过1000人,目前不足百人,足球人口流失超过90%。大连是中国闻名遐迩的足球城,高峰时,大连市拥有二十七八家青少年足球俱乐部,有3000多名青少年运动员,现在一家也没有了。在沈阳市足协注册的青少年人数也逐年减少,从最高峰1998年的2500人锐减到07年的不足百人,注册的训练单位也由98年的25家业余俱乐部、足校减少到今天的五家俱乐部。沈阳市足协今年曾试图组织95、96年龄组的青少年比赛,结果根本组织不起来。
辽宁足球一直以沈阳、大连为龙头。在沈阳和大连大幅度滑坡的情况下,其他城市形势更加危急。抚顺市目前有足球俱乐部两家,教练员仅4人,在训的注册运动员不足20人。而如铁岭、盘锦这样的中小城市,青少年足球基本处于荒废状态。
三大现实问题制约发展
辽宁青少年足球全面萎缩,原因是复杂的。这其中受到了大环境的负面影响,也有自身的问题。从辽宁的小环境看,设施落后、经费紧张、培训机制不健全严重束缚了青少年足球的发展。
经过沈阳市足协调查,我市95%以上的小学,操场都是柏油路面的硬覆盖,而且很多学校的操场面积只有两个篮球场那么大。这种场地根本无法开展足球运动,很多学校甚至把不许在校踢足球列入校规校纪。市内公共足球场极度匮乏,只有体育公园的足球场对外免费开放,其他收费场所并不适应中小学生的需要。反观青岛市,目前80%的中小学修建了人造草坪球场,青岛市政府承诺,到了2008年,这个数字要达到100%。
一旦提到“经费”,所有的青少年足球工作者都皱眉头。目前,社会赞助是青少年足球活动经费的主要来源,但这些赞助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沈阳市校园系列足球活动无法继续开展,就是断了经费来源。同样的问题还困扰着省内各个城市。一个青少年球员如果进行正规训练,每年的费用差不多要15000元,这让很多家庭和俱乐部不堪重负。
第三就是培育机制的不健全。统计数字显示,足球运动员成才率只有1%左右,那就意味着99%的运动员面临二次择业,而在现有训练体制下,他们除了会踢足球就没有别的技能。再有就是,青少年足球教练员素质良莠不齐。这些不良现象影响了孩子从事足球运动的热情。
搞基层足球要耐得住寂寞
情况很清楚了,并已经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辽宁省足协组织召开这次研讨会,就是希望倾听各方声音,共同为辽宁青少年足球发展献计献策。
经过热烈讨论,与会者形成两点共识:一,青少年足球需要教育,这是体制的共识;二,青少年足球要依靠政府,依托市场,这是机制的共识。
事实证明,单纯的计划经济培养模式和单纯地走市场都行不通。发展青少年足球必须另辟蹊径。这其中首先是“体教结合”。把青少年足球纳入九年义务教育体系。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在于孩子不离开学校,进行“规范的校园生活”。在校园环境中,他们可以好好学习,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踢球。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足球运动员不能没文化,没文化肯定踢不好球。让足球融入校园,踢球的孩子能够有多种选择,踢球也好、继续上学也罢,都免除了后顾之忧。而让足球进入教育体系,仅靠体育部门的努力显然是不够的,需要其他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这需要一个过程。
老帅倪继德在研讨会上语重心长地说:“搞青少年足球是个系统工程,没有个十几年时间看不到结果,所以一定要耐得住寂寞。”不过,耐得住寂寞并不意味着“不作为”。从研讨会上,记者还获悉了一个令人遗憾的消息:中国足协组织的全国青少年足球工作会议已经推迟了足足两年,至今仍没有明确的时间表。原因是,他们的精力都集中于“出线足球”。(来源:沈阳日报 张膺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