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富士山和东京的灯火。大都市除了更易制造污染外,也具有一些更利于进行环境保护的优势。 |
一走进东京都政府环境局,就被贴在入口显眼处的办公隔板上的一张倡议书吸引住了。表上写着:“作为应对地球暖化行动的一部分,东京八都县市(指东京都和周围的崎玉县、神奈川县、千叶市、横滨市等7县———记者注)的机关、企业和个人参与夏季空调房设定不低于28℃及穿着便装的活动。”
迎接记者的东京都环境局环境政策部副参事野村泰洋只穿了短袖衬衫,没有戴领带。我们的话题,就从这张倡议书开始。
先反复灌输环保意识
东方早报: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写字楼最近每个周五也允许公司职员穿休闲装上班了。
野村泰洋:啊,是吗?上海也这样了?我们2005年就开始了这个活动,而且不止我们东京都,在全国的政府、企业、公共场所都开展了这个活动。不过这并不是一个义务,而是呼吁。在东京都,东京都厅就要树立这么一个节能的典型。尤其我们还是环境部的,就更应该如此。
东方早报:东京的垃圾筒特别难找,但是地上也挺干净的。
野村泰洋:是吗(笑)?我们一般也就是通过单纯地呼吁市民,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前段时间,国家和东京都政府都向人们发出呼吁,不要使用白炽灯,改用荧光灯。如果把白炽灯换成荧光灯,可以省下80%的电。
我们虽然还没有一个详细的两种灯泡用电量对比图,而且荧光灯要比白炽灯贵,但是我们告诉市民,使用荧光灯更有利于保护环境,而且使用寿命长,还可以省钱。其实我们对人们灌输环保意识的方法还挺简单的———先是说教。
大都市环境问题两面性
东方早报:上海主办2010年世博会的口号是“better city,better life”。环境问题似乎已经成为所有大城市发展之踵。
野村泰洋:是的。东京也正在申办奥运会,现在,在选取什么样的城市作为奥运候选城市时,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标准。像上海和东京这样,都有很多工业集中带、很多高层建筑、很多人口的大都市,怎么协调经济发展和周围环境,是需要我们共同面对的。
东方早报:城市发展和环境矛盾是不是不可调和?
野村泰洋:我认为你要换一个角度看这个问题。作为一个大都市里的企业或是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一定程度上对环境造成污染似乎是无法避免的,但也有一些只能是大都市才有的、可以对环境进行保护的条件。比如在大都市里,像东京这样的,电车、地铁、公交汽车被大量使用,私家车使用量较少,从这个角度上说,也是一个大都市反倒可以进行环境保护的条件———公共交通特别发达。另外一个就是日本很多的大企业都集中在东京,他们节省能源的技术都非常高,采用太阳能发电技术的企业也很多,比如丰田最近研发生产了一款以燃烧氢气作为动力的汽车,排出来的是水,达到了零排放(Zreo Emission)。
减尾气排放造绿带
东方早报:您的意思是不是东京到目前为止这个协调工作做得很好?
野村泰洋:我们在2002年时推出了一个环境保护基本政策。中心思想就是,一要确保为市民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环境,二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迄今已经5年了。
在这5年里,我们的一个工作重点就是处理汽车尾气排放问题。以前市民对这方面的投诉很多,比如说走在路上,就会被经过的排着浓黑尾气的大货车熏得难受;白衬衫晾在外面,也能变成黑衬衫。而根据我们3年前的一份民调数据,经过两年的治理,六成市民认为大气污染情况改善了很多。不过民众满意度可没有一个限度啊,(笑)环境质量提高了,但是市民们的要求也会随之提高,所以我们要一直努力。
东方早报:短短几年时间,就有这么大的改变?
野村泰洋:单就汽车尾气排放问题来说,的确是这样的,都政府为此做了很多工作。比如从2003年10月1日开始推动一个7年计划,所有不符合尾气排放标准的车都不许在崎玉、千叶、东京和川崎四个市(涵盖3400万人口)上路,因为这些车会排放大量有害的尾气,影响到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以前是没有什么条例进行管制的。政府向汽车制造商提出,一定要保证只开发符合排放标准的新型产品,不符合的一律停产。
东方早报:那么以前生产、还没有超过使用年限的车辆怎么办?车主都自愿换车吗?
野村泰洋:我们有两个办法,一个是提供贷款给这些车主购置新的符合环保标准的新车,贷款利息只有银行的一半;还有一个就是向车主提供补贴,像超过8吨的大型车,每辆补助20万元,帮助他们更换车辆。这些举措主要针对的是中小型的运输公司。这些公司通常有很多旧车,又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负担买新车。
政府是以鼓励为主,但是也有惩罚措施,比如通过路面抽查。一旦警察拦截到一辆不符合标准的汽车,会首先教育你去换,还会对你的车况进行追踪调查,如果到规定时期还没有更换就会被罚款。不过到目前还没有发生有罚款的先例:一旦进入到罚款程序,就必须要走上法庭,会花很多钱,所以罚款并不是我们的目的,而只是促使人们使用环保型汽车的一种手段。
通过这一系列的整治,2005年我们在东京都范围内(一都三县,东京都、神奈川、千叶、崎玉)监测所有地区的离子装浮游粒子(SPM)浓度都符合标准。
当然通过这些手段不可能完全改善东京的环境,我们做的其实只是一小部分工作———大气中PM的含量降低了。但是像二氧化氮、光化学烟雾污染等还是很大的问题。
另外东京还有一个最大问题就是绿色地带的建设。这主要是因为上世纪中后期追求城市扩张,把原来计划建造城市绿地的大片土地用作城市开发。现在东京的人均绿地低于其他国际城市平均水平。
我们也从去年开始为构筑10年后的城市“绿网”开始行动了。如果你俯瞰10年后的东京,就能看到我们用一条绿色通道,将现在分散在东京市区附近的绿地公园全部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环状的绿色地带。而更广义地来说,东京还有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挑战,这也是一个全球性的课题。
经济发展指导思想转变
东方早报:中国长江三角洲的太湖,前段时间因为蓝藻暴发导致了一场居民饮用水危机。有评论说,这是太湖流域以环境为代价快速发展城市化的结果。
野村泰洋:这就需要建立起一套保障措施来防范这样的结果。虽然东京没有发生过类似的环境危机事件,但是你往外走,周边地区的一些个别地方也出现过工厂排污不合标准致人死亡的事件。事实上,我们也曾吃过用环境代价换取经济高速增长的苦头(战后日本确立“经济优先、产业立国”发展战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成为社会的基本特征———记者注)。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上世纪60、70年代的“四大公害病”足尾矿毒、四日市哮喘、骨痛病、水俣病。
东方早报:现在在环保问题上,你们却似乎走在了前列。
野村泰洋:作为国家来说,是整个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发生了转变,开始重视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而且国家为此指定了一系列环境政策的法律法规。
具体到我们东京都政府,我们首先会鼓励那些对环境损耗不大的企业,支持这些企业的发展,我们争取最终为消费者树立这样一个观点:只有这样的企业生产的产品,我才愿意去买。
还有就是民众生活习性方面,让他们更有意识地注重环境问题,促进人的思维观念的改变。日本的民众刚刚形成这种意识,但是还远远不够。
有一个例子比较直观:我们曾经做过一个小调查,问市民“如果有太阳能和风能产生的电,但是电费要更高,你们愿不愿买?”结果是,将近60%的人说只要对保护环境有利就愿意买,20%的人说因为贵所以不买,还有超过20%的人说不知道。如果到哪一天,九成以上的人毫不犹豫地说愿意买,可能我们的工作才算完成。(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