顷读中国已有27个省区市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新闻,忽有一种感动掠过,真的,对中国农村发展而言,对中国从根本上实现社会公平与和谐而言,这可能成为一个标志性事件!
中国的扶贫工作,成果之丰硕举世瞩目,解决数亿人的温饱问题,是中国改革开放最醒目的收获,也堪称中华民族对人类进步的巨大贡献。
第一股脱贫东风,是由改革催送的,结下了甜美的果实:中国改革上世纪80年代初从农村起步,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迅速解决了农村普遍贫困的当务之急:吃饱。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骤减到1985年的1.25亿。其后进入有意识的开发式扶贫阶段,区域经济的增长,政府直接投资于扶贫的开发性项目,增强了农村贫困人口的“造血”能力,到上世纪末,贫困人口减少到3000万。
然而,最难啃下的硬骨头,就是至今仍然存在的2000多万贫困人群。其中,大约超过1/3是残疾人,1/5是失去劳动能力的“五保户”,还有1/4强的人居住在地理环境极为恶劣的地区。所以,曾经立下汗马功劳的开发式扶贫,显然已经无力照拂这个极度弱势的群体了。
事实上,政府一直在渐次推行农村低保制度,这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一环。除已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27个省区市外,其他省份也可望于近期出台实施方案。在市场力所不逮的角落遍洒雨露,是政府的职责所在。
其实,全面推行农村低保,更意味深长的,还不仅在于能够让农村贫困人群有尊严地活着,更在于它向着缩小城乡差别、贫富差别,实现社会和谐,又接近了一小步。
不能小看这一小步。它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开端。
审计署署长李金华最近称,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马太效应”,穷人愈穷,富人愈富。是的,中国改革持续到今天,决策层用什么态度和措施直面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的社会现实,事关改革能否最终取得成功、社会能否保持稳定、和谐社会目标能否真正实现。现在,最草根最弱势的农村赤贫,也能分享到改革开放的成果,也能在制度性的保护伞下感受温暖,这不但是他们的福音,更是中国农民的福音,中国所有百姓的福音。
“9亿农民就像希腊神庙里的柱子,他们托起了大厦!”这是经济学家吴敬琏的感叹,要让“大厦”安如泰山,必须从制度上善待农民。而全面推行农村低保,只是弥足珍贵的第一步……(李泓冰)
(责任编辑:赵健)